“从中原腹地来到大漠边陲,肩负光荣的援疆使命,我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丁文龙说,援疆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政治责任、体现着政治要求、展现着政治形象。通过两年多的援疆工作实践,他深刻感受到援疆不仅是工作任务,更是政治责任,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丁文龙和亲戚合影留念。
“嗨,小丁,我这下水管坏了,你快来帮我看看!”
“小丁,晚上我加班,给食堂说一下,给我留点饭。”
“小丁兄弟,我门锁坏了,你能来帮忙看看吗?”
……
大家口中的这个“万能”小丁,是第九批河南援疆干部、哈密市委办公室总值班室副主任丁文龙。
小丁确实很小,在这批援疆干部中, 1988年出生的丁文龙,是最年轻的援疆人。可是,别看他年轻,做起事来却很靠谱。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口头禅是:干出彩援疆事,做出彩河南人!
6月13日,记者采访丁文龙时发现,“万能”小丁这个称号对他来说果然名不虚传。
丁文龙告诉记者,2012年7月,他大学毕业后,进入河南省焦作市公安局解放分局工作,成为一名人民警察。2015年6月,他通过省直机关遴选考试来到省委办公厅。2017年2月,经组织选派,他作为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中的一员进疆,任哈密市委办公室总值班室副主任。
来援疆 无比自豪在心底
丁文龙至今仍记得,当自己把要来援疆的事告诉父母时,父母惊呆了的表情。丁文龙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父母心疼儿子,不愿意让他来新疆。
“人在年轻时树立什么样的人生理想,选择什么样的奋斗方向,对于走好一生的路至关重要。”丁文龙的这番话,说服了父母。
丁文龙说,父母不同意他来援疆,一是爱子心切,二是自己还未成家,援疆3年,父母怕他耽误了婚姻大事。他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理解父母的心情,可是援疆工作意义重大,他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
2017年2月12日,丁文龙收拾行囊,告别家人启程出发,开启了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
初来哈密,年轻的他很快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我喜欢哈密,这里的天很蓝,云很白,人们也热情……”说到对哈密的印象,丁文龙赞不绝口。
“从中原腹地来到大漠边陲,肩负光荣的援疆使命,我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丁文龙说,援疆干部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政治责任、体现着政治要求、展现着政治形象。通过两年多的援疆工作实践,深刻感受到援疆不仅是工作任务,更是政治责任,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干工作 桩桩件件留足印
初来哈密,丁文龙任哈密市委办公室总值班室副主任,同时负责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办公室的一些工作。“两边都要兼顾,工作非常忙碌。”丁文龙说。不过,2018年之后,他的工作重心逐渐向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办公室转移,主要负责后勤服务。
俗话说,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丁文龙看来,援疆干部远离故乡、远离家人,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分指挥部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做好援疆干部们的后勤保障服务,才能让援疆干部全身心投入援疆工作。为此,丁文龙对一日三餐饭菜是否合口、环境是否整洁、水电气有没有问题、集体聚餐如何安排等问题,都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在援疆干部食堂,记者看到,丁文龙将自己的电话号码贴在食堂醒目位置。原来,这是他为方便援疆干部遇到就餐问题,可以第一时间找到他。“吃饱了才不想家,所以我们食堂按照河南饮食习惯,安排了很多家乡饭。”丁文龙说,在管理食堂上,他和同事一起研究,调整菜谱,除了在饭菜色香味上下足功夫,还在饭菜的营养上,精心为干部们进行搭配。为提升伙食水平,丁文龙还带领2名厨师到相关单位学习厨艺,让单身赴疆的援疆干部们吃得可口。
“有时候,援疆干部们加班,就给丁文龙打电话,让帮忙留饭。可轮到他加班时,自己却忘记吃饭。”丁文龙的同事李庆凯向记者透露说,丁文龙没来援疆前,一切都是父母操心,他从未接触过这些,但是谦虚好学的他,却克服很多困难,将大家照顾得很好。
定期开展餐厅卫生大扫除、杀虫灭鼠、硬件配备等工作,确保用餐环境干净卫生;对每周食谱进行调整,保障伙食营养全面,口味良好;对餐厅工作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明确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确保饮食安全、放心……丁文龙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丁文龙调侃说,自己来援疆,真的是一次“断奶”的过程,成长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
重服务 事无巨细总努力
在后勤服务工作中,丁文龙化身“修理小能手”。
“我房间的马桶坏了,你帮我修修。” “为什么我房间的插头没有电?”“我的暖气管漏水了,你来看看。”……当丁文龙接到求助电话时,总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丁文龙还记得第一次维修水管的狼狈情景。“水呲得到处都是,我没有修水管的经验,当时23点多了,不好意思打电话叫维修工来修,真是硬着头皮上啊!”丁文龙说,当晚,自己和同事紧急救急,终于暂时解决了漏水问题。虽然浑身衣服湿透,但是心里踏实了。
在工作中,细心的丁文龙发现,公寓维修质保期即将到期,于是提出对援疆干部公寓进行检修。通过逐个排查统计,丁文龙排查出空调、暖气、门锁、排风扇、电线、网线及下水管道大小问题100 余个,随后他积极与哈密市委党校、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单位沟通联系,将排查到的问题一一进行了检修。
后勤服务都是零碎的小事,但是对于后勤保障人员来说,这就是责任,也是信任,所以援疆以来,丁文龙养成了电话24小时开机的习惯,对于援疆干部们的求助,他总是随叫随到,及时解决。
除此之外,丁文龙还承担了部分公文运转、会务服务等工作,履行了承上启下、沟通内外、协调左右的职责。在援疆期间,他和前方指挥部的同事们一起,会前起草通知、布置会议室,做好音响调试、茶水准备、桌签摆放、材料印发等工作;会中细致服务,保障会议各项议程顺利完成;会后总结梳理,整理相关材料。他先后服务保障前方指挥部党委会、工作会议,哈密河南商会结对帮扶贫困村会议等各类会议上百余次。
“通过两年的援疆历练,我逐步认识到,党员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不会随着党龄的积累而自然提高,也不会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升,必须在扑下身子的过程中广接地气,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历练成熟,在应对复杂情况的过程中摔打磨砺。”丁文龙感慨地说,与同龄人相比,援疆经历使他拥有了难得的洗涤心灵的机会,促进了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年援疆路已过大半,接下来的时间里,丁文龙表示,他将牢记责任与使命,不忘铮铮誓言,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工作能力,不辜负组织信任,更好担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干部的崇高历史使命,当好出彩援疆人。(记者 叶翠)
援疆感言
无奋斗 不青春
■ 丁文龙
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景色,而青春又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新时代的幸运儿,在28岁那年,我有幸被组织选派,成为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队伍中的一员,肩负光荣的援疆使命,由衷感到自豪。
入党誓词中,“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这句话,年少的我曾经认为很遥远,直到我穿上警服,在和平年代最危险的基层刑侦战线摸爬滚打、直面生死;直到背上行囊,告别亲人,远赴天山脚下,参与援疆工作;直到戴上党徽、发声亮剑,来到维稳一线,才真正明白“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诺千金的誓言。
当同龄人还在温室里享受生活时,我却选择了援疆这条艰辛曲折的路,每当夜深人静时,常常想念千里之外的亲人。这些年来,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家庭和个人生活无法兼顾,饱尝了同龄人没有的酸甜苦辣。
3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天山南北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也记载了我奋斗的身影。今后的日子里,我将始终不忘“筑牢援疆魂、当好援疆人、干好援疆事”的铮铮誓言,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用踏实的奋斗书写不一样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