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援疆干部,
他带着馕和水
深入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
用脚步丈量那干涸荒凉的大漠,
坚定地要在荒漠里
开辟出一条水路,
引入千家万户。
他用实际行动
书写了精彩的援疆篇章,
他就是河南援疆技术人才、
巴里坤县水利局工程师白天民。
白天民在进行地下水观测。
白天民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2000年考入郑州大学。大学毕业后,白天民到平顶山市水利局工作,主要从事水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等工作。援疆干部选拔时,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新疆非常缺乏技术人才,而且父母同我一样了解新疆需要什么,他们很支持我的决定。”他作为技术人才参与国家第九批援疆工作,对口支援单位是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水利局。
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援疆
“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好的援疆。”白天民这样说道。
为了推进水资源管理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他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在巴里坤县开展了水资源三条红线分配和农业水权水价改革工作。
此前,白天民在平顶山市从事水资源管理工作近10年,参与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5年。来巴里坤后,他指导完成了2017年、2018年巴里坤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在自治区用水总量分配方案的基础上,细化巴里坤县用水总量分配,将2017年至2030年度用水总量分配到各年度、各行业、各乡镇、各河流、各单井。
说走就走的测量
合理配置水资源需要细化分配到每口井的取水量,才能有效保障工业、农业等各行业用水。从制度的完善到细节的逐一落实到位,工作量极大。
刚来时,由于人手少,这里很多基础性资料都不完善。为确保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在用水总量红线范围内,他和同事一趟趟下乡踩点摸排,一天跑400多公里的路成了家常便饭,没有周末节假日的概念。共核对取水许可信息258个、调整取水许可信息125个;走遍巴里坤县各乡(镇、场、区)现场核查机电井基本信息502眼,并重新对每一眼机电井喷号建册,为取水户换发取水许可证和水权水量分配奠定了坚实基础。
502眼机电井的基本信息核实及喷号建册,意味着所有机井都要逐一现场查看、确定井位坐标、核实取水用途,确定实际灌溉面积,给机井建立“身份证”。机电井所处的位置一般比较偏,他和同事经常钻进钻出铁丝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大草原上。衣服被挂烂、裤腿灌了泥是常有的事。由于经常耽误吃饭,时间长了,白天民患了胃病。
为了及时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确保地下水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即便是冬天,白天民仍要开展地下水长观井动态观测工作。这项工作每月上、中、下旬各开展一次。2018年腊月巴里坤的天很冷,他和同事迎着刺骨的寒风,穿着厚实的羽绒服仍然感觉不到一点暖意,脚下是嘎吱嘎吱响的积雪,拿着电测仪器,走遍巴里坤县花园子乡、海子沿乡、黄土场开发区等9个乡(镇),电测10眼地下水长观井。
每天无论再忙,白天民都要抽出来时间和女儿视频。2017年报名援疆时,他的一对双胞胎女儿尚未满周岁。第一次探亲回家,打开门,俩宝贝呆呆地看着他,问他“你是谁?”他的心里涌上酸楚的感觉。“我想尽办法陪她们玩,这才消除了些彼此间的隔阂。”现在俩宝贝已经三岁了。“虽然不能在身边陪伴她们,但我不想错过她们的成长。”白天民说。
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巴里坤的主要水源来自天山积雪和地下水。萨尔乔克乡及黄土场开发区各村供水规模小,供水保证率及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且运行成本高,因水压、水质等因素,每日限时供水,饮用、灌溉用水严重不足,村民饮用水常年供应困难。为改善居民的饮水条件和降低水厂运行成本,白天民指导开展实施了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黄土场开发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之前在规划设计图时,有些管道的铺设路线还是土路。等到他们再踩点时,有的路面已经被硬化,下面埋了电缆;有的地方村民垒起了院墙,不得不重新再来做一次线路规划。哪一段该绕路,哪一段涉及村民补偿,不用看着图纸他都能说得清楚详细。他参与建设的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已建成通水,改善供水人口8747人。
结对帮扶一家亲
为帮助当地群众改善生活、实现脱贫,白天民和黄土场开发区巴彦德村的塔依尔大叔结成亲戚。
2018年的“十一”假期,白天民和援疆教师毛振林结伴入住在塔依尔大叔家。塔依尔大叔看到他们到来,端出了咸香美味的酥油奶茶、香喷甜酥的包尔萨克、入口酸爽的奶疙瘩等哈萨克特色美食招待他们。
曾经世代逐水草而居、一年四季都在不停“搬家”的哈萨克族牧民因为国家的好政策定居了下来。塔依尔大叔说:“房子是国家给的,冬暖夏凉,水和电都通到家里,我们住着很舒服,现在我们家的羊都是代牧的,树苗、菜种、鸡娃也是政府给发的,自己种的青菜、胡萝卜、洋芋和养大的鸡够我们全家吃一年。门口堆放的4吨多麦子也是我们自己种的。”
白天民见状说:“这几天天气好,我们帮你中午摊开晒晒。晒干后的麦子,一些可以用来换面粉,一些用来喂羊和鸡,剩下的可以卖了换成钱。”
在塔依尔大叔家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时间里,他们帮助大叔晾晒麦子、收麦子。一袋50公斤的麦子他俩一起抬了50多袋。援疆期间,白天民每个月都要利用五六天的时间参与到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与当地的哈萨克牧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援疆感言
我要回报故乡不留遗憾
■ 白天民
大美新疆,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里有雄伟的天山、辽阔的沙漠、荒凉的戈壁、富饶的物产;大美新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这里有蔚蓝的天空、棉絮般的白云、广袤的草原、圣洁的雪山、成群的牛羊;大美新疆,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有浓郁的西域风情、淳朴的民风、热情的民族。大美新疆,是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有我的亲人、我的老师、我的朋友,还有我的根。自从踏上新疆这片广袤土地的那一刻起,我就下定决心,在援疆的三年间,用毕生所学,倾尽所有,回报故乡,不留遗憾。
我在巴里坤县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生活上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爱护,工作上得到了县水利局的支持和帮助,没有理由去蹉跎光阴。巴里坤县有着独特的环境和地貌,水利生态系统和平顶山市有着巨大差别,这种环境的差别可以有效促进两地水利互通有无、相互学习交流。作为一个沟通的桥梁,我不仅将平顶山水利管理技术带了过来,还将巴里坤的水利经验带回去,从而实现两地水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三年援疆路,一世援疆情。怀着一腔热血,回到故乡,在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倾情奉献,无愧于自己最初的选择。相比付出,我收获更多,与县水利局同事们在一起工作的点点滴滴,我收获了纯真的友谊,积累了人生宝贵的财富,我要用实际行动,投身于边疆建设,为美丽巴里坤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