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80后援疆干部,
在巴里坤大草原上,
以天山云杉般的姿态
为草原居民守护健康,
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
参与医共体改革,
义诊、宣教的足迹踏遍所有乡镇。
他就是河南援疆干部、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卫健委副主任王能超。
王能超和哈萨克族患者在一起。
4月中下旬,仲春时节的巴里坤乍暖还寒,东天山峰顶积雪还没有融化,半山腰郁郁葱葱的云杉生机勃发,大草原呈现“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和煦的阳光让人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
王能超,高个子,戴眼镜,皮肤白净,谈吐儒雅,待人热情。王能超援疆前是安阳市肿瘤医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2017年2月,他响应号召,成为一名光荣的援疆干部,任巴里坤县卫健委副主任,兼任第九批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巴里坤网格长。
推动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
出生于1980年的王能超,是位“80后”。上任伊始,巴里坤县卫健委给他压了一副重担,让他分管医疗援疆、医政科、设备采购、基础建设等工作,协助主任负责公共卫生工作,并联系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和奎苏镇卫生院。
2017年年初,王能超刚到巴里坤时发现县人民医院就诊患者少,着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快速融入,大力宣传。在卫健委领导的支持和协调下,援疆专家到岗一周后,该县就开始在“巴里坤零距离”公众号、县电视台等平台做了多期专题介绍,让当地群众及早了解河南医疗专家信息、技术特长,而不是被动地在医院等待患者前来就诊。
由于当地饮食习惯、高寒等原因,这里是高血压病高发区。但当地有些群众并不重视高血压的危害,即使知道自己身患高血压也不吃药、不治疗。王能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向巴里坤县和哈密市卫健委提出对高血压高发区群众进行定时监测血压的建议,并于2017年5月,在城东新区社区服务中心和萨尔乔克乡苏吉东村设置了高血压慢性病监测点。之后,在王能超的极力推动下,创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工作启动。目前,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内容已基本完成,很快就要接受自治区卫健部门验收。
这项工作接近尾声时,王能超又参与到巴里坤县医共体改革工作中,协调县人民医院把乡镇卫生院管理起来。今年2月底,巴里坤县医共体改革工作拉开了帷幕。王能超带领工作人员,不顾路途遥远,深入15个乡镇卫生院调研,制订初步实施方案,确定试点乡镇卫生院,推进各项工作。这项工作难度同样很大,但对于王能超这个不怕啃硬骨头的人来说,又算什么呢?
县人民医院院长包建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王能超副主任给医院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理念,他和援疆医疗队的到来,给医院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过一系列改革,医院各方面工作都上了一个台阶。”
2018年8月,援疆干部有过一次人员调整,王能超想,经过一年多的援疆,许多工作经过他的苦心经营已初见成效,若把这3年的时间都用上,可能对巴里坤的医疗卫生事业更有好处,他打消了调整的念头。
所有乡镇留下过他的足迹
由于多方面原因,县医院的发展相对滞后,医院留不住人才,留不住病人,各项工作没有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王能超的协调下,安阳市各医院派出专家到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开展专题讲座,推广先进管理模式,帮助他们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升了医院的管理水平。特别是实行绩效制度改革,调动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王能超帮助县人民医院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管理制度,将原医护部分为医务科和护理部,健全了医疗核心制度,提升了医院的医疗质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在他和其他援疆医生协调下,多名当地医生到安阳市各医院进修培训。经过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县人民医院的诊治能力明显提高,患者数量同比增长32%,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群众看病远、转诊难、花费高的难题。
每到双休日,王能超就参与到下乡义诊、健康科普讲座等活动中。巴里坤县的15个乡镇和全县所有的贫困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远的大红柳峡乡距县城200多公里,他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王能超还记得2017年4月的一次下乡义诊,他的手机充了3次电,接打了230多个电话。语言不通,他们找乡镇医院人员和村干部当翻译;交通不便,他们就租车;没有设备,他们就借心电图机、买血压计。在援疆指挥部、卫健委领导的支持和大家的齐心努力下,他们成功组织了第一次义诊活动,诊治患者87人,有5人在后续一周内到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据统计,援疆以来,王能超组织援疆医生开展送医送药送健康活动47次,服务农牧民群众7000余人次。
王能超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针对肿瘤患者提出诊疗建议。有一次,王能超去看望一位哈萨克族老人,老人81岁,两年前被确诊为喉癌,经过了规范的放疗和化疗,后因咳嗽加重先后到乌鲁木齐及哈密市的两家医院诊治,住院两个月后病情不见好转,还伴有高烧。王能超详细查看其以往诊疗病历和查体后发现,老人这次发病主要是肺部感染和营养差。因老人拒绝再去医院输液,王能超就针对病情给予其口服抗感染和营养治疗,老人病情逐步好转,基本生活能够自理,生命得到延续。
对家人心怀愧疚
近3年的援疆中,王能超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艰苦,没有向组织提过个人要求。在他的考核记录里,2018年,王能超驻疆340天,在岗335天。除了春节假期,没有休过其他节假日。
王能超也有儿女情长。妻子在街道办事处上班,工作很繁忙;儿子8岁,正上小学,由岳母看管。提起岳母、妻子和儿子,王能超觉得亏欠他们的太多。王能超的老家在山东烟台,父母都在老家生活。去年春节前,马上就要放假了,王能超想着该陪家人过一个团圆年了。2018年2月6日,农历腊月二十一,他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母亲出车祸了。原准备回安阳的他立即踏上了回山东老家的路途。他的母亲伤得非常重,全身多处骨折,身体内脏也有损伤。当他来到龙口市医院时,母亲已经在医院昏迷了三天三夜。全家在医院里度过了春节。住院3周,母亲的病情逐步稳定下来,王能超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母亲的病需要静养,身边不能没有人伺候,王能超想申请不再去援疆,但这个念头转瞬就被他否定了。他又有把父母带到巴里坤的想法,家里人不同意。后来,在亲戚的帮助下,母亲得到了悉心照料。假期结束,王能超又回到了巴里坤。
杨忠贤纪念馆这个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王能超不知来过多少次了,有时独自来,有时带着援疆医疗队的医生来,有时带着家乡来慰问的领导、亲人来。王能超对记者说:“杨忠贤的精神教育了我,见贤思齐,跟杨忠贤比,我们援疆干部需要做的还很多。”(《安阳日报》记者 李剑波 王涛 郭晓东)
援疆感言
决不辜负组织的期望与重托
■ 王能超
时光如白驹过隙,忙忙碌碌中到新疆已经两年多了。回想报名时的豪情和初到巴里坤时的情景,感想很多。
一是收获。对新疆人民的淳朴热情有了切身体会,只要坦诚相待,就会肝胆相照,工作中接触到很多人,得到了很多帮助,收获了深厚的友谊。
二是成长。离家来到新疆,远离亲人、同事和熟悉的环境,从头再来,有很多没有想到的经历,自己成长很快。
三是感恩。如果没有稳定的后方支持,长期在外会很难。首先是家庭,援疆干部大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都不轻,对“一人援疆,全家援疆”有了更深的体会。再是单位,援疆干部最幸福激动的时刻,就是单位领导和同事来看望时,总有说不完的话。徐瑞平院长和周福友书记都来慰问过我们,从到新疆开始,两年多来基本每个月一次电话,关心我们在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根据这里的需要邀请管理培训专家前来授课会诊,还捐赠了4台亟需的心电监护仪。还要感恩一起战斗在这里的援疆医疗队队员,在这里,大家互帮互助、团结奋斗,体现了很强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