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成为一名援疆干部,
我感到无比自豪。
我把援疆作为政治上锤炼、
工作上锻炼、
生活上磨炼自己的
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
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
学习、工作、生活。
援疆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
巴冠华参加国投公司组织的知识竞赛活动(前排右二)
援疆以来,为开展各项融资业务,他不辞辛苦,把控风险,最大限度降低融资成本,组织为国投公司融资到位资金为56亿元,有力支持了哈密市一批社会民生、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他负责带队推动“14国投债”12亿元置换,与全国各地机构投资者进行了数次艰苦谈判,最终成功置换,为市政府节约财政利息支出1.2亿元,受到了哈密市领导的高度赞扬……他,就是河南援疆干部巴冠华。
巴冠华,来自A+H上市公司中原证券,暨南大学金融硕士研究生。2017年2月他来到哈密,任哈密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分管国投公司融资、投资和财务工作。
实实在在做点事
2017年初,中原证券党委拟派巴冠华来哈援疆,领导找其谈话时说:“条件会比较艰苦,你和家人商量一下。”对巴冠华来说,苦和累都不是问题,但是面对家中幼小的孩子、年迈多病的父母,一边是组织的信任,另一边是家庭的责任,考虑到家庭的那一刻他是纠结的。这个时候,妻子说了一句话:“你去吧!我会尽全力把家和孩子照顾好。”听到这句话时,他流下了泪水。就这样,他告别年迈的父母,带着妻子的嘱托,怀揣着满腔热情,开启了援疆路。
“援疆就是要实实在在地做点事。”这是巴冠华秉承的援疆理念。
1998年成立的国投公司是哈密市政府最大投融资平台,主要肩负着经营资本运作、发展实体经济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上班第一天,巴冠华就把公司近几年的工作档案及相关资料搬到了办公室,认真地研读起来。财务金融部员工陈笑星告诉记者:“一来就开始翻档案的领导可不多见,巴总不是先听汇报,而是自己查看、研究资料。”
工作中,巴冠华促使自己尽快适应环境、融入公司,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他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成本效益分析,落实具体操作。援疆以来,巴冠华通过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中央专项基金、资本市场债券、产业基金等渠道产品,为国投公司融资到位资金56亿元,有力支持了哈密市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居民保障房建设等一些社会民生、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成功组织募资到位设立了哈密市第一只产业基金——哈密兵地融合大道基金。
援疆以来,巴冠华共负责开展经营过桥资金业务37笔,35户小微企业,资金累计6亿元,非常值得称道的是,没有发生一笔资金业务风险,全部按时收回,有效贯彻了市政府支持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为国投公司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采访到这里,巴冠华笑着对记者说:“其实我也是如履薄冰,经营资金业务就是经营高风险业务,既要坚决贯彻市政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又要规避风险。既然负责了,就要敢于担当,能做的就是在风险识别上下足功夫,在风险把控上做足功夫,尽可能降低风险。这方面我自己也是欣慰的,没有给国投公司留下任何坏账遗留问题。”
投资部员工邵烨说:“巴总带领我们制定了一系列下属企业监管规范制度,在首次制定下属监管企业2019年经营目标考核指标时,他带领投资部和财务金融部员工一家一家扎实分析,有理有据,赢得了大家的充分信任。”
国投公司2017、2018年连续两年超额完成年初国资委下达的经营目标,巴冠华也连续两年获得优秀援疆干部荣誉。
2018年4月,巴冠华接到了一项重要工作,由他负责带领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工作组推动“14国投债”12亿元置换。巴冠华说: “当时压力特别大,时限只有三个月,与持有人机构投资者谈判难度非常大。为此,反复讨论置换方案,详细测算置换成本,预演谈判不利因素,我带领工作组现场与全国各地机构投资者经过了数次艰苦谈判,真诚沟通,最终成功置换,为政府节约未来财政利息支出1.2亿元。”
国投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晓丽说:“在防范化解国投公司重大经营风险等工作中,巴冠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言献策传帮带
巴冠华充分发挥智力援疆作用,在国投公司融资产品设计、融资平台评级、“17企业债”发行时机、创新工作思路等方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并得到了采纳。
“他把券商富有竞争的市场理念意识、做法,通过国投公司日常业务的开展,潜移默化传授给国投公司员工,增强大家的市场意识。”财务金融部员工高鸣新说。
2018年,他协助公司领导推进内部机构整合、岗位设置、全员竞聘上岗、薪酬改革、内部管理考核等转型方案、多项制度的拟定和实施。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实行扁平化管理,建立了更加市场化的业务和用人机制。
杨晓丽说:“巴冠华业务能力、学习能力非常强,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作用。”
国投公司纪委书记鲍丙中说:“他在意识上、工作上、行动上诚心诚意地为国投公司发展献计出力,受到公司干部职工的交口称赞。”
民族团结一家亲
来哈密后,巴冠华率先垂范,为基层群众进行强基固本大宣讲,“七一”为党员上专题党课。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工作方面作出了表率,先后结了5户亲戚,与亲戚一起吃农家饭、睡农家炕、干农家活、说农家话。在春耕备耕时节,他帮结亲户挖绑葡萄、挖坑上肥;秋收季节,为结亲户摘葡萄、捡枣;寒冷冬季,为结亲户送去过冬的煤炭。两年来,巴冠华帮扶亲戚物品累计价值2.3万元。
高鸣新说:“他是扑下身子真结亲,真帮真扶结真亲,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采访快结束时,巴冠华接到了家人的电话,小儿子在电话里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我想你!”他听着儿子稚嫩的声音,眼眶湿润了,“爸爸在工作,你要乖,等过年时爸爸就可以回去看你了,给你买好吃的葡萄干!”“由于我不在家,妻子要承受巨大压力,我不是个好丈夫,作为父亲我也没有尽到责任,遥远的陪伴是有些辛苦,相信久别后的重聚,幸福更浓。”巴冠华说。
援疆,最难的是面对亲情,每次远离,面对曾患过脑出血的岳母的叮嘱,面对妻子眼含泪水无声的送别,愧歉之心无以言对。巴冠华说,其实我在这里什么苦都能受,可以说什么也都不算苦,就是心里时常怀着对家人的深深亏欠。家中老人、孩子还有妻子的每一次生病,都深深地揪着巴冠华的心。尤其是2019年4月,巴冠华的父亲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往医院,医生说再晚一点就会有生命危险,事后家人告诉他时,他心里愧疚、难受到了极点,然而听到父亲暂时度过危险后,巴冠华仍然坚持工作,当时正值作为资本市场AA评级的国投公司合并报表数据提供的关键时期,且已临近在资本市场披露的最后期限,直到合并报表数据敲定,临近“五一”,他才回去看望父亲。(记者 师艳芳 李卓景)
援疆感言
三年援疆路 一生援疆情
■ 巴冠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援疆的工作生活状态,没有切身经历是很难感受出来的。 援疆以来,我从哈密干部群众身上,切身学到了什么是艰苦奋斗,什么是屯垦戍边,什么是家国情怀;从国投公司干部员工身上,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小家和大家,什么是名利和奉献,什么是平凡和境界。
三年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我会记住援疆期间在哈密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同事们的友情、亲戚们的热情,都会成为我今后美好的财富和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