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晚上由哈密飞往郑州的航班上,一名乘客突发大汗、头晕不适,乘客极度慌乱,空乘人员也开始紧急呼叫医务人员,本身就是心血管内科的陈大夫听到呼喊,没有丝毫的犹豫,第一个冲了上去,经过仔细检查,陈大夫发现乘客心率不快,血压偏高,大汗淋漓,听诊心脏及肺部均没有异常,考虑到既往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陈大夫迅速给患者服进行了对症处理,嘱付患者平卧休息,并一直守护在患者身边直到飞机安全降落,陈大夫提着的心才放到了肚子里。
虽然患者安全获救,但陈大夫考虑的更多,他经过认真思考,又为高空急救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患者乘坐的某航班,当患者出现不适症状的时候,机组人员第一时间进行询问并查找有无专业的医务人员,可谓是反应及时。且机组备有专门的医疗急救箱,但急救箱只允许专业的医务人员使用,如果机组上没有医务人员,难道机组人员就不能使用急救箱了吗?要知道急救的大多数情况,都需要在院外执行,而并不是每一个急救现场,都有专业的医务人员,并且乘客出现症状后已经出现恐惧和焦虑情绪,因为在飞机上发生危险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对于没有医学常识的乘客来讲,只会越来越恐惧,对于没有医学常识的机组来说,恐怕也只能越来越害怕。但如果大家都具备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恐怕这些情况就会有所避免,所以普及医学常识尤为重要,比如国外的急救出诊,很多时候并不是医生,而是经过相关培训的非医生急救员即可。毕竟初步抢救和转运是急诊的最重要内容。所以,让全民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可大大增加院外抢救的成功率。
二、划清责任鼓励伸手很重要。机组人员之所以说急救设备只有专门的医务人员才可以使用,和很多因素有关,他们肯定经受过相关医疗技能培训,但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和责任有很大关系。陈大夫走上前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机组查看他的工作证件,因为陈大夫正好带着工作证,但接下来处理后对医务人员或者其他伸出援手的人员来进行鼓励和奖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之所以伸出援手,并不是为了有金钱或者是名利,但我们洽洽需要用这些去鼓励哪些勇敢站出来额人们。
三、合理安排出行很重要。如果真的罹患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有陪同的人员一起出行非常重要。毕竟在危险发生的时候,如果都是陌生人,永远比不上身边有个自己人更安全。毕竟独行侠也会有发生风险的时候,所以,切莫单独出行,合理安排出行适用于所有人。
陈瑞锋大夫最后总结说:愿我们万米高空之上的工作机制更健全,愿所有人在出行的路上都健健康康,旅途愉快!
(作者:河南第九批援疆医生陈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