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从平流层到对流层,最终平安着陆,视觉上经历了蔚蓝、纯白到土黄的变化,那是郑州到哈密2000多公里的缩影。
在这戈壁滩环绕的绿洲下,有一群医生,他们驻扎在十三师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迎着风沙,守护一方职工群众的健康。其中一位援疆医生陈帅,虽才驻疆4个月,却早已习惯了新疆的气候,把援疆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作为一名专业技术过硬的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陈帅从各方面来说都符合组织援疆的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硕士,郑州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在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痴呆等诊断和治疗上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陈帅可谓年少有为。
陈帅的妻子和他在同一家医院工作,陈帅来援疆,妻子没什么意见,只是照顾3岁半的大宝和6个月大的二宝的重任全落在她一个人的身上。
让“种子”变“森林”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来到十三师后,陈帅的工作重心就放在了讲课、查房和门诊上,每天查房、周三讲课、周四门诊。
说到讲课,陈帅用了“雷打不动”这个成语,可见他对讲课的重视度。
看再多的病也看不完所有的病人,提升团队整体水平才是王道。提起“传帮带”,陈帅认为援疆医生只有扎根在科室,才能获得实现价值的喜悦,而获得信任和好感的最好方式就是做实实在在的事。
在摸清了科室团队的整体水平后,陈帅心里有了初步的计划。强化神经内科的基本功是当务之急。他在讲课过程中发现科室的医生能够记住他讲的知识点,却不能很好地利用起来。他每次上课都会对科室同事强调,一定要用过硬的基本功去判断病症。
上课时,陈帅喜欢用自己碰到的实例去讲,从科室的住院病人出发,每周挑选2至3个典型病例,对每个病例进行深入讲解。
陈帅认为每个援疆医生都是种“种子”的人,“种子”多了,待“种子”发芽、茁壮成长,便能为当地种出一片“森林”。
疾病和观念一起“诊”
短短4个月,在柳树泉农场、黄田农场开展的送医下乡免费义诊活动中都有陈帅的身影。
到偏远的连队义诊,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陈帅就近解决职工群众的就诊所需,宣传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和康复。
“我们多动腿,职工群众少跑路,解决的是病痛,收获的是医患和谐信任,传递的是真情实意,彰显的是民族团结一家亲。”陈帅说出了多次下乡义诊的收获。一位脑瘫患者家属的话“比去医院就诊还方便”,便是陈帅等人义诊时收获的礼物。
“神经方面的疾病一直都被视为一种大病,医疗扶贫的根本不仅是技术上的帮扶,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职工群众对疾病的认识。”陈帅借着门诊和下乡义诊的机会,经常做“神经科不是精神科,癫痫、脑炎、神经肌肉病、帕金森病、阿兹海默症都属于神经科”的科普宣传。
科普一次不行就两次,说得多了,就说到了职工群众的心里去了。对陈帅而言,还有一年多的时间,他有耐心和时间做好这件事情。
时间,你等等我
“援疆期间,能帮一把是一把。”
去年12月初,朋友的一个电话,让他出现在了朋友的结亲户家中,这家的一个孩子因先天脑功能发育不全导致了一系列并发症,如脑积水、肌肉萎缩无法直立等,在经过陈帅的初步诊断后,他认为这个孩子的一些并发症是可以治疗的,便带着孩子前往医院拍片子、开药,并指导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护理。
作为一名援疆医生,陈帅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着人生,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熟睡的深夜,休息的节假日……只要紧急情况需要陈帅,他就能随叫随到。“换宿舍时,考虑到住近点能随叫随到,我住到了离红星医院只有几百米的小区。”陈帅说。
援疆4个月来,共查房60余人次,讲课15次,教学查房8次,疑难病例讨论4次,院内会诊30余次,门诊16次。
谈未来,让科室同事更上一层楼,让自己尽情燃烧是陈帅对这条援疆路的诠释。他说,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对得起每一位患者、每一位同事、每一次义诊。只有不辱使命,才能够实现自己作为医生和援疆干部的承诺。
2019年悄然而至,属于陈帅的故事,未完待续。(孙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