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20时,55名河南援疆教师来到了十三师。欢迎会后,16名教师登上了去火箭农场学校的大巴车。
这是国家首批万人援疆计划到达的第一批教师。
9月3日,这16名援疆教师站上了讲台,开始工作。
教育援疆是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教育系统认真落实中央援疆工作会议精神,从各地、各相关高校抽调精兵强将投入教育援疆工作,在认真调研、规划的前提下,注重发挥教育在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坚持既做好规定动作,又做好自选动作,找准教育交流合作的结合点、创新点。
援疆教师们,来自河南省各个地方,他们,跨越2000多公里,将豫哈两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工作中不断寻找着合适的支点,撬动自己人生发展的新境界。
“青春不在年龄,而在热情的心态”
来自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的援疆教师杨书慧已经年逾五十,在她身上让人感受最多的却是青春的活力。
杨书慧上课不拘形式,时而朗读,时而背诵,时而激情演讲,让人感觉活泼又有趣味。课余时间,她走近学生,和学生谈学习,谈生活,谈未来,她和学生一起为班级的篮球比赛加油呐喊,一起跑操,一起响亮地喊口号,她说:“青春不在年龄,而在热情的心态。”
“作为一名援疆教师,我希望能够通过努力影响我遇到的孩子们,尽我所能让他们在语文课业上有所进步。”杨书慧说。
来学校两个多月的时间,杨书慧通过课堂上的交流互动以及课下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了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词句背诵困难,我就带着他们一遍遍复习,他们的书写不规范,我就让他们在练字本上每天练习写200个汉字,通过这段时间的刻意训练,可以明显看到他们的进步。”杨书慧拿起手边的作业本说。
高一(2)班学生马合巴里•胡安的作业和课堂笔记上的字,总是写得歪歪斜斜难以辨认,杨书慧就单独提醒她写字时要注意字体结构。认真又听话的马合巴里•胡安每天都坚持练字,现在她的进步很快,还因为作业字迹工整清秀得到了老师的当众表扬。
学生们的进步是杨书慧最欣慰的事。为了让学生们的成绩能稳步提升,杨书慧专门联系了派出单位河南省济源市第一中学,联系了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从他们那里获取各种教学资料。
“那些资料汇集了我们学校语文教研组的老师们全部的心血,我一人来这里援疆,身后是我的派出单位一直以来的默默支持。”杨书慧深有感触地说。
语文课代表杨小娟说:“杨老师在平时就教育我们要好好学习,希望我们班委能主动带头,带动班级的学习氛围,现在同学们每天早晨都会提前到教室,自觉开始晨读,这都是杨老师平时积极引导的结果。”
在学校里,同组的年轻老师都得到过杨书慧的帮助,她总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集体的力量却是很大的。”火箭农场学校语文组在10月参加了全师的观摩课,获得了好评,11月又参加了学校的公开课评比,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这其中都离不开杨书慧的努力。
“我没参加过上山下乡,赶上了援疆,这应该是我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活之路如果平平坦坦,那就索然无味了。选择来援疆,就是选择了丰富多彩的生活,选择了继续保持青春的状态。”杨书慧说。
“尽传道授业解惑之责,激发学生向上之心”
“选择了援疆,就注定了异乡思亲之苦,特别是在节假日,格外思念家人,我只有把思乡之情转化为对工作的热情。”赵国晟说。
赵国晟来自河南省教育名片学校——鹤壁高中,是一位化学教师。2018年7月,他通过个人报名、组织严格审查、筛选、公示,成为河南省首批万人援疆支教计划中的一员。来到十三师,他不仅承担了火箭农场学校高一两个班的化学教学任务,还担任了学校教务处主任。
赵国晟的父亲去世早,在年迈的母亲最需要照顾的时候,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关爱的时候,他选择了远赴千里之外。“看到这里的孩子们在课堂上那求知若渴的目光,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决心一定要肩负好援疆的职责,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对于家人只能说声抱歉。”赵国晟说。
两地气候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让赵国晟一时难以适应。“刚到这里的一个月时间,我经常流鼻血,后来我就每天少量多次喝水,多喝稀饭,现在症状已经基本缓解了。”赵国晟说。
来到学校后,领导、同事和学生们的关心让赵国晟感受到了满满的热情:“每逢过节,学校都安排援疆教师座谈、聚餐。香甜的瓜果,可口的本地特色美食,特别是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帮我驱散了思乡的孤寂。”
除了尽可能丰富援疆教师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赵国晟还是教学业务的一把好手。“课堂讲授深入浅出,教学风格轻松幽默,知识点清晰明确,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是学生们对赵老师的评价。
在赵国晟眼里,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技能,还要教会学生爱国和做人。利用晚上的自习课,赵国晟分别给4个班的学生做了励志教育讲座。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一带一路”的全球发展机遇;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莫言,到科教兴疆、科教兴国;从高效的课堂学习方法,到考上大学学习更多知识为祖国作出更大贡献;从认真安排好每一天的时间,到踏实写好每个字、做对每道题,赵国晟娓娓道来,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美好生活的画卷,点燃了孩子们心中奋发向上的火焰。
在教育援疆工作中提升锤炼工作能力,在援疆中收获友谊,赵国晟对此感触很深。火箭农场学校高中化学教师古丽尼沙•阿不都英与赵国晟结成了互助帮扶对子,两人常常一起研究教学方法、分析教案、制定教学计划,赵国晟还经常去听古丽尼沙•阿不都英的课,课后进行认真评课,甚至现场示范。
“有了赵老师的指导帮助,我也开始不断改进授课方法,在化学课堂上多使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以此增加她们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提升了不少。”古丽尼沙•阿不都英说。
“进疆前,学校的领导再三嘱咐我,我一个人代表的是我们整个单位,一定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这里,让这些理念和方法在这里落地生根,推动十三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我肩负责任就必须不辱使命。”赵国晟说。
首批万人援疆支教计划的教师们满怀教育援疆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在自己的岗位上全情投入,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推动教育援疆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心里做,为提高教育援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而努力奋斗。
(李乐 杨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