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等到你,新疆哈密红星二场学校的生物学教师——于梅。自接到河南省基础教研室丁武营主任的电话,得知新疆哈密十三师教育局将在9月23日—30日组织十三师学科基地校教师赴河南名校跟岗学习,心中的那份愉悦就开始按捺不住了,友谊、亲情、责任、使命,各种元素交融在一起,化作沉甸甸又极其美好的期盼。
别样的中秋,暖暖
于梅老师到达濮阳的这一天,刚好是2018年9月24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亲人团聚的日子,饱含着暖暖的亲情的味道。
我当时在老家,不能亲自去接站。好友张俊玲闻讯,主动请缨,中午十二点,开车前往濮阳飞龙车站,接于梅老师。俊玲说,因为心中只认准了一个目标和方向,竟然忘记了打电话细细询问于梅老师的车次和车牌。可是,当她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时,一眼望去,立刻就认出了这位从未谋面却似曾相识的新疆哈密客人。
下午两点,我从老家赶往濮阳,期待早些和于梅老师相见。
于梅,四十多岁,比我年长。性格开朗,风趣幽默,新疆人独有的黝黑黝黑的大眼睛中,透露着真诚和谦逊。月圆之夜,和新疆哈密的朋友小聚,很是惬意。因为都是汉族,没有语言上的障碍,沟通起来轻松自如。于梅老师侃侃而谈,聊新疆的风土人情,聊火车上的故事,聊此时此刻她内心的真实感受。于梅老师说,一天两夜的火车车程带来的疲倦,一扫而光了,取而代之的是暖暖的中秋氛围和亲人相聚的节日气息。自从见了面,于梅老师就一直对我们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也一直反复念叨着国家的政策好,让她有机会走出来,感受中原文化,了解河南教育。
于梅老师说:“这次来河南跟岗学习的共有15位新疆哈密教师,可临行前,我们十三师教育局领导唯独走到我跟前,嘱咐我要好好跟都老师学习,我能听得出领导的用意,一是都老师很优秀,让我把握好机会;二是对我寄予厚望、充满期待。所以,这一周,我要紧跟着都老师,您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我想看看都老师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随时解读您的教育思想,体味您身上与众不同的工作态度、做事风格和精神品质。这次跟岗,我必将不虚此行。”
那天晚上,甜甜的月饼,别样的滋味;暖暖的中秋,别样的氛围。我们,感受到了来自新疆哈密客人的真诚;她们,也感受到了濮阳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中原和新疆,手拉手,心连心,彼此最美的遇见,赋予了中秋团圆夜别样的意义和内涵。
别样的团队,幸福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领着于梅老师来到我的名师工作室,迫不及待地要把工作室团队幸福的成长故事讲给她听。
我指着工作室墙上醒目的一行字,问:“于梅老师,您觉得名师应该‘名’在哪里呢?”思索片刻,于梅老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名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名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名师应该有一定的名气和影响力。” “名师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故事。”我微笑着说:“每个人对名师之‘名’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名师,其实是‘名’和‘师’的博弈,取决于你究竟想成‘名’,还是想做‘师’。“名师”不仅仅是荣誉与光环,更应该是责任与担当。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贴着地面行进,才能寻找到教育的本源,才能让自己的心静静安放。”
“都老师您好!我是高新区一中的申志敏,对您的名师团队,我早已慕名,我非常想加入您的名师工作室。如果我不能成为正式成员,我愿意做一名‘编外’人员,随你们一起学习、交流。让我能从这个团队中感受一种启发,一种力量,一种智慧,一种精神。”这是我们工作室的一名成员当初写给我的信。于梅老师细细地品读着,喃喃自语道:“看来,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个人成长的内在需求。”我深深地点头,表示赞同:正所谓“你可以叫醒一个睡着的人,但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于梅老师的目光,最终还是牢牢地锁定在工作室的一面主题墙上——那些花儿。静静绽放、花开有声、芬芳四溢、甜美果实、润泽生命等几个篇章,鲜活而生动地讲述了工作室团队的成长历程。这是一群执着于教育梦想的追梦人,这是一个传递正能量且具有小小影响力的团队,他们精彩地诠释着教育的生命,他们尽情地演绎着教育的梦想,他们如同一些花儿,静静绽放,却也芬芳四溢,花开有声……我轻声解释:“我原本也想成为芳香娇艳的花儿,可后来我发现,自己是如此地深爱着那些花儿,最终我决定还是做一方土壤,最好。”
我拉着于梅老师,慢慢移动着步伐,认真细致地讲解着每一寸空间,恐怕遗漏了工作室的哪个角落:这是我们工作室的发展规划,这是我们工作室的规章制度,这是我们工作室的职责分工,这是我们工作室的图书漂流墙,这是我们工作室成员的成长档案,这是我们的无土栽培试验区,这是我们打造的实体生态系统,这是我们团队出版的第一部试水作,这是我们工作室的内部刊物《寻梦足迹》,这是我们工作室每期的活动简报,这是我们年终评选出的优秀成员,这是我们工作室的室铭——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
突然,于梅老师两眼放光地看着我,动情地说:“都老师,我强烈要求加入你们的团队!”
别样的课堂,给力
昨天,于梅老师刚到濮阳,今天,我就得离开濮阳,赶往郑州,参加2018年河南省生物优质课大赛。把于梅老师委托给其他老师?两年才举办一次的河南省生物优质课大赛,云集了来自河南各个地市的优秀生物学教师,每一堂优质课,都是经过深入思考和精心打磨的,凝炼着河南省初中生物学教育教学的主流思想和发展方向。机会很难得,我想让于梅老师拥有。于是,带上于梅老师,一起去参赛。
说课大赛的头天晚上,我和于梅老师一直在反复试课。零点已过,我们的讨论仍在火热进行中。于梅老师帮我计时,认真聆听我说课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设计、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探究花生种子中是否含有能量’这个实验,需要用到我面前的这么多实验器材——酒精灯、铁架台、培养皿、锥形瓶、石棉网、温度计、解剖针等,然而,我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开设物理课和化学课,对于这些器材,他们既陌生又好奇,如果直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他们一定会搞得一团糟,甚至会把探究实验当成‘玩’实验……所以,我得先来完成这个演示实验。”我一直认为,这个演示实验是在分析学情之后采取的智慧而有效的做法,也是我设计这堂课的亮点之处。
可于梅老师听完后,若有所思地说:“我好像记得这些实验器材学生之前已经使用过了,比如,温度计的使用,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酒精灯、培养皿、石棉网的使用,出现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如果前面相关的实验都认真做过,学生对这些实验器材并不陌生。”于梅老师清晰地表达着,我惊讶地看着她,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凌晨一点多了,我们的研讨仍在继续。于梅老师越说越兴奋,越讲越来劲,一遍一遍,反反复复,乐此不疲地琢磨我的那节参赛课。思想的碰撞真正发生,灵感的火花层出不穷。我突然觉得,这绝不仅仅是“时差”的问题,更多的应该是于梅老师严谨的求学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对生物科学的尊重和敬畏。这些品质,难能可贵。
正像我和于梅老师预料的一样,我的说课很成功,也很精彩,赢得了现场所有评委老师的高度赞赏,其实,于梅老师当时那根高高竖起的有力的大拇指,就已经说明了一切。当我把中原名师援疆工作项目介绍给河南省基础教研室领导时,她们热情而愉快地接受了我的申请——特批我和新疆哈密客人于梅老师全程观摩。于梅老师说,能获“特权”观摩这次河南省生物优质课大赛,感到万分荣幸。的确,于梅老师所有的感激之情,都在她现场听课的状态中肆意流淌:“哦?原来这个实验还可以这样设计?”“嗯,真是个不错的构思!”“老师们太厉害了!”“这些办法都是怎么想出来的啊?!”“这么有创意!佩服!佩服!”“回去后,我也得试试!”
别样的体验,过瘾
河南省初中生物优质课大赛于9月27日上午结束,我和于梅老师带着颇丰的收获,返程。下午两点半抵达濮阳,没有休息,直奔学校,挤出半小时时间,在校门口值班。三点,我接上于梅老师和新疆哈密美术学科教师潘翠玲及其导师濮阳市第七中学季海燕,一起前往濮阳市综合实践基地。
在这里,真得很感谢郭振娜老师。郭振娜,综合实践基地的授课教师,也是毛毛虫工作坊的核心成员,热心的她给予了我们特殊的“最惠”待遇——全程陪同我们参观了基地的手工技艺馆、棋牌馆、曲艺馆、科技馆、青春期教育馆等,并不厌其烦地逐一讲解和演示。振娜老师周到的服务,悉心的解说,让我们大饱了眼福和耳福,也给我们每一个人心中塞了一块大大的甜蜜。
振娜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和课程的高度为我们介绍了衍纸画工艺:衍纸俗称卷纸,用工具将细长的纸条一圈圈卷起来,成为一个小“零件”,再将形状各不相同的小“零件”通过卷、捏和拼贴等组合创作,形成一幅幅神奇的艺术品。兴趣盎然的我们,模仿着振娜老师,让细纸条变成小卷卷,再有模有样地捏成松卷、紧卷、水滴卷等,粘贴在彩色纸上,勾勒几笔,一幅幅绝妙的作品就新鲜出炉了。接着,我们又饶有兴致地体验了烹饪纸杯蛋糕,组装航空模型和机器人,制作彩陶和布贴画,录制微电影等,学会了自我保护、安全度过青春期、用药和急救等生物学知识。这次体验,是别样的“真人”体验,是全新、全程、全方位的“真实”体验。我们喜欢,超级喜欢!
谁说只有孩子们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这些成年人,也同样怀揣着梦想和童心,同样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向往和好奇,这些宝贵的好奇心,随时随地都能迸发出来,演奏出求知与探索的最美韵律。年轻不是头上不长白头发,而是脑袋里充满了新想法。这就是我们永葆年轻的秘密,也是我们引领学生成长的最好教育资本。
别样的大赛,入戏
这天下午,我临时接到濮阳市教育局委派的任务——担任濮阳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主评委。呵呵,又是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我亲爱的哈密客人——于梅老师,走起!
本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包括五个环节:班主任成长自传、班队会设计、讲述班级管理故事、班主任才艺展示、班级管理案例答辩等,既是对班主任基本功、综合素养和管理水平的全面考核,也是对班主任人文底蕴、学识胆识、应变能力、文化积淀的全方位考验。所以,敢于站在这个舞台上的班主任,是为自己赢得了一次高强度的挑战和历练。
再次获“特权”的于梅老师,亲临大赛现场,屏住呼吸、凝神静气,侧耳聆听、静心思考。在参赛选手深情讲述“老班”故事时,她眼含热泪;在班主任秀出自己的班级管理智慧、小妙招和金点子时,她啧啧称赞。多才多艺的班主任,身怀绝招绝活,令包括于梅老师在内的所有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惟妙惟肖的剪纸,一气呵成的简笔画,气势磅礴的诗词朗诵,行云流水的器乐演奏,灵动美妙的舞蹈,令人瞠目结舌的绕口令……百变的“老班”,智慧的“老班”,他们就如同一块块磁石,形成超强的磁场,吸引孩子们将其团团围住,然后,具有教育情怀的“老班”就开始发挥奇特的教育功效。
于梅老师说,参加这样的大赛,还是头一次,收获满满,深受启发。评委老师每次向参赛选手抛出答辩题时,她都会严阵以待,换位思考,把自己视为参赛选手,在虚拟的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模拟现场答辩。于梅老师认为,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细胞”,班主任是学校的最小“官职”,但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可估量的。班主任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角色,提升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和实力,势在必行,意义重大。
别样的展示,精彩
毛毛虫工作坊的集中研讨原本是安排在每双周六上午8:30—11:00,为了让新疆哈密客人参加,我们临时将活动提前一天,调整至周五晚上7:20—9:40。
活动由工作室成员陈志萍老师主持,都娟、申志敏、张艳艳、乔彦敏、翟俊霞、刘林华等来自不同学校的六位成员分别进行了说课或微型课(现场模拟上课)展示。生物、语文、美术等学科,被六位优秀教师演绎得淋漓尽致、精彩纷呈,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六位老师上出了截然不同的学科味道,精彩诠释着对学科教学的不同理解,对课堂内涵的个性解读。都娟老师尝试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上落实、落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示了一位初中生物学教师大胆尝试新课改的勇气和魄力;刘林华老师的《画嗅觉》让所有人眼前一亮,原来嗅觉是可以画出来的,原来在我们身边每一寸空间里都有美术的元素和痕迹,只要用心发现,就会震撼到你;申志敏老师带领学生开启了神秘的探索之旅,生动地阐述了她的教学主张——学生的亲身体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乔彦敏老师的《荷花》一课,惊艳了全场——那挨挨挤挤的荷叶,那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荷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乔老师动听、柔美的语言,规范、漂亮的书写,给人以美的享受,彰显了深厚的语文素养;张艳艳老师用黑白配的游戏引出课题《人的性别遗传》,领着我们一步步揭开“生男生女由什么决定”的神秘面纱,深深触及到了全场听课老师的兴趣点和兴奋点;翟俊霞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如何写好人物心理》,真实、平实、充实、扎实、朴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接着,我们围绕“我眼中的优质课”这一话题,各自阐述了对优质课的独到见解和观点。陈志萍、刘艳芳、刘林华、井少梅、王继广老师的课堂点评,精准到位、精彩纷呈,观点独到、见解独特,信手拈来、美妙绝伦。新疆哈密的两位老师也进行了热情参与、倾情分享。
新疆哈密客人于梅老师走上讲台,深情款款地说出了最能代表她此次跟岗研修感受的一句话:“不出来,不知道中原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不跟岗,不知道我与名师的差距有多大,我前进的动力之火已被点燃,我要提升自己,不懈努力,执着前进!”
那一晚,我们的活动采取了网络现场直播,外地市的工作室成员也可以全程观摩和现场互动。就这样,中原和哈密,场内与场外,我和我们,共同演绎了动人心弦的教育故事,共同绽放民族大团结、学科大融合的别样的精彩。
毛毛虫工作坊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不管远近都是客人,请不用客气,相约好了在一起,我们欢迎你……
别样的研讨,够味
于梅老师说:”我这次是带着问题来的……”
“我们新疆哈密不种水稻,如何采集和培养草履虫?”
“观察鸡卵时,为什么卵黄上有不止一个小白点?究竟哪个是胚盘?其它的小白点又是什么呢?”
“‘酒精或烟草对水蚤的影响’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水蚤?可否有其它的替代品?”
“如何制取蒸馏水?”
“刚孵化出来的小鸡,如何分辨公母?”
……
好几页稿纸,密密麻麻,写满了问题,画满了问号,字里行间,流露着于梅老师的耐心、细心和用心。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即将上演一场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问题式研讨。
召集濮阳市初中生物教研大联盟的伙伴们(来自濮阳市市直初中优中选优的生物学教师),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答记者问”式的研讨——于梅老师不停地抛出问题,联盟成员各抒己见、答疑释惑。于梅老师就像个求知的孩子一样,时而眉头紧锁,时而点头微笑,时而高声争辩几句,时而低头奋笔疾书。遇到有争论的问题时,伙伴们就据理力争、激烈辩论,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伙伴们就集体上网搜索,或给大学老师、同学打电话寻求场外“救援”。一次次的碰撞,一次次的论证,一石激起千层浪,唤醒了我们在每天的重复劳动中慢慢搁浅的沉寂的心。
还有我们的外援,也很给力:后勤主任朱德华给我们送来了两个鸡蛋,供我们现场观察;教务主任范道帅到实验室取来了牙签、培养皿等实验器材;化学老师赵翠田给我们送来了蒸馏水制取装置并现场演示其用法……中原名师都娟初中生物工作室,这个不算太大又无限大的空间里,到处弥漫着浓郁而迷人的“科学探究”的味道。
“有问题,找老师”的习惯,早在孩童时期,就深入骨髓了,这不仅是一种思维的惯性,更是一种“老师,我想您了”的情感表达。终于有机会、有理由“麻烦”我们的老师了。我十分得意地按下手机免提,接通大学老师的电话,然后十几个脑袋簇拥在一起,像小学生一样,静静地聆听大学教授陶令霞和赵俊杰的耐心而专业的讲解……熟悉的声音,熟悉的味道,熟悉的画面,熟悉的感觉,那一刻,浓浓的师生情在空气中迅速扩散,化作一团幸福,紧紧包裹着十几颗怦然跳动的滚烫的心脏。
于梅老师说:“感谢联盟的成员们,感谢中原的朋友们,从你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生物学知识,更感受到了你们求学的态度和求知的热情……这样的研讨,真够味!”
别样的参观,震撼
返程前一天,为了让新疆哈密客人更加全面地了解濮阳教育,在濮阳市第七中学校长杜国强的亲自陪同下,我们一起走近了濮阳市三所全国文明校园,近距离感受各个学校厚重、纯美、独特的校园文化。
第一站,濮阳市实验小学。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几棵粗壮葱郁的木瓜树,鹅黄色的木瓜果早已攀上枝头,淡淡的清香溢满校园,正向我们诉说实小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实小的文化主题为“水之德 师之魂 生之韵”。水的精神品质,与教育本源一脉相承,依托水亦动亦静的变化特性,通过阅读和运动两条主线,让文化自信在师生的心中孕育生长。在孩子们的悉心引导和精彩解说中,我们尽情地畅游了实小。《水之德》主题浮雕、水文化主题圆厅、开放式校史馆、水韵书吧、真人图书馆、科技体验馆、校园吉尼斯、树绘设计、井盖文化、花木题诗、水韵花木电子二维码……温馨的校园、人文的气息、科学的味道、无限的创意,一切都如水般浸润着师生的心灵。顺着各个文化展厅的楼梯拾级而上,濮阳市实验小学自建校以来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历历在目,尽收眼底,学校的师生将其称为“行走博物馆”。
第二站,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该校迎着大门的院落中央是一个石景喷泉,右手边是贯通两个花园的典雅大气的儒雅长廊和静心亭,校园内种有木瓜树、海棠树、银杏树、玉兰、月季等。草地、花圃、林带遍布校区,优雅宁静;教学楼、办公楼走廊的墙上挂满了师生的书画作品,墨香浓郁;以《弟子规》《千字文》等为主题的楼层班级文化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校园墙壁、走廊楼梯都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空间,悦读馆里的“小小百家讲坛”成为学生心中向往的地方,阅读馆、国学堂、书画展练厅、梨园剧社及专用书法室、音乐室、美术室,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师生专业成长和个性发展的需求。“儒雅”是濮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校园文化核心。儒雅文明溢满校园,翰墨书香随处可感。
最后一站,回到我们温馨的家——濮阳市第七中学。置身宽阔、大气的七中校园,既有灰砖白缝古城墙的痕迹,又有现代化建筑的元素;既有中国传统标志性建筑长城的呈现,又有世界各种肤色孩子纯真的笑脸;既有丹桂飘香、木瓜金黄、藤蔓缠绕的自然景观,也有师生挥毫泼墨、创意彩绘、随处作画的人文景观,这里的一切都在诠释着美轮美奂的梦想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让每一位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是我们的七中梦。有梦想就有方向、有力量,有梦想还有要脚踏实地的行动,学校提出了以十大工程为载体的七中圆梦行动,鼓励师生做真正的梦想实现家。学校的培养目标——寻梦有志、追梦有路、筑梦有行、圆梦有恒的出彩中国人。生活,因梦想而精彩;人生,因梦想而绽放光芒。智慧、勇敢、大气的七中人,在寻梦、追梦、筑梦、圆梦的路途中,尽情展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结 语
七天里,于梅老师反复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特权”。用她的话说,“特权”就是新疆哈密客人在中原享受的种种特殊的待遇和权利,“特权”是备受尊重和信任的充分展现,是国家好政策在她们身上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原亲人们热情好客和倾力相助的有力彰显。感谢、感恩、感动,在每天“有爱”的生活中,不停地循环上演。
相聚的时刻,总显得那么短暂。七天,只是完成了一个幸福而完美的对接。接下来的日子里,友谊之花将继续盛开,且越开越艳丽。路途遥远,温情常伴左右;千山万水,阻挡不了彼此思念。这段美好的日子,值得我们用一辈子去珍藏和记忆。
感恩最好的相识,感恩最美的遇见…… (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