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安艳
在哈密这个多元文化荟萃之地,生活着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人。其中,老家河南的“哈密人”为数不少,他们当中既有甘于奉献的援疆干部,有心怀梦想的志愿者,有积极创业的年轻人,还有勤劳致富的农民……他们在哈密这片热土上,挥洒汗水、放飞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哈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刘志怀
三度援疆显大爱
2010年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一批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远离家乡来到新疆,投身哈密的建设发展之中。2016年12月,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骨干进疆,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223名,2017年柔性援疆干部人才、大学生志愿者1329名,2018年截至目前达到730名。
工业、教育、医疗、文化……在哈密各领域都有援疆干部人才的身影。这其中有连续三次援疆,已在哈密默默奉献近8年的援疆人刘志怀,他把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留在了哈密。刘志怀作为第七批援疆干部人才初到哈密,就赶上哈密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建设的好时期。他说:“我可以在援疆工作的几年中没有英雄壮举,但决不能碌碌无为。”援疆期间,刘志怀先后参与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能源产业研究院筹建等工作。
在第六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上,刘志怀被授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刘志怀说:“我只是成千上万援疆干部人才中普通的一员,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多了一份坚守和执着,只因心中装着援疆事业。”
这几年,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发展最快的时期,刘志怀是见证者,也是奉献者。三次援疆,他把人生中年富力强的时光都奉献给援疆事业,奉献给哈密教育事业。
“为什么会三次援疆?”
“因为哈密有我割舍不下的,学院建设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虽然2014年6月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就挂牌了,但毕竟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正在建设中。援疆以来,我已完成了两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其中一项获得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有两个项目正在研究中……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像自己养育的孩子,我的孩子羽翼尚未丰满,我怎舍得离而不顾呢?”刘志怀说。
三次援疆,到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刘志怀像一棵胡杨,深深扎根在哈密的戈壁绿洲上,他已经熟悉了哈密,也爱上了哈密,把哈密作为了第二故乡。刘志怀说:“虽然常年离开父母家人,也非常思念他们,但看到学院这几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感觉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一句话,就是希望在自己援疆结束时能见证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再上一个台阶。”
赵明宇
医者仁心著华章
在第九批河南援疆干部人才中,还有一位“名人”深受哈密各族患者敬重。他就是赵明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市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
“这个大夫看病的手法可真神啊!经他一看,我这痛了很多年的腰就不痛了。”在伊州区五堡镇,说起赵副院长,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哈密的夏天,气温往往会飙升到40摄氏度以上,来看病的很多骨病患者不适合吹空调,赵明宇就耐着高温为患者治疗。每次治疗结束后,赵明宇都汗流浃背。
节假日期间,赵明宇多次随医疗队深入哈密偏远乡镇和农牧区,为当地农牧民义诊。“要不是赵副院长,我的腿可能要废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的哈萨克族牧民阿合买提·吾马尔眼含热泪地说。几年前,因车祸受伤的阿合买提遇到了下乡义诊的赵明宇,通过正骨术治疗,如今可以下地走路了。
为了克服交流障碍,赵明宇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向维吾尔族同事学、向村民学。他还将维吾尔语发音用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混合标识。一点一滴的努力,让他很快融入到各族群众中去。
赵明宇热心为每一名患者诊疗,在五堡镇义诊结束时,当地的维吾尔族乡亲拦住他的车,捧着自家的杏子、红枣非要送给赵明宇。“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感觉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赵明宇说。
三年的援疆时间已过半,除了竭尽全力服务各族患者外,赵明宇思考最多的问题是:离开哈密后,我能给哈密留下什么?如何把自己的技术留下来?
为了提升市维吾尔医医院的诊疗水平,赵明宇围绕骨科建设,将河南省骨科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该院,并手把手亲自带教徒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年轻骨干。“赵副院长通过传帮带,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来就医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前床位住不满,现在住不下。”市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阿地里·赛买提说。
市维吾尔医医院理疗科医生亚合甫·依沙克和艾克拜尔·艾米都是赵明宇的徒弟。“我们经常跟赵老师一起坐诊、查房,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他对待患者的态度见证了那句‘医者父母心’。”亚合甫说。不仅如此,包括市中心医院在内的其他各大医院相关专业的医生,也都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在赵明宇的带动和帮助下,市维吾尔医医院的诊疗技术和人才队伍培养都得到了明显提升。经他努力建成的洛阳正骨楼已投入使用一月有余,目前正在组建颈肩腰腿疼痛科、中医正骨科、骨伤科三个科室。
曲英娜
不负韶光追梦人
2015年,四年的大学生活临近尾声,即将从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曲英娜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工作、考研,还是……她有些迷茫。就在此时,学校举行了一次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宣讲活动,让她那深埋内心的梦想被点燃——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梦想开始的地方去。于是她毅然报名,并且选择了新疆。
同年7月底,曲英娜第一次来到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她被眼前辽阔的大草原、巍峨的东天山震撼了,也被那美丽的边陲小城深深吸引住了。“我当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样的景象曾经在梦里出现过。我将以梦为马,在这片草原上播散无悔青春。”曲英娜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对出生在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的90后女孩曲英娜来说,《敕勒歌》的此情此景是她从小深藏内心的一种向往、一个梦想。
曲英娜被分配到巴里坤县委宣传部工作,她决心一定要珍惜机会,努力把工作干好。然而,上班一个月之后,由于一次疏忽,导致新媒体平台信息发布出现错误。“当时,自责、懊悔、害怕和深深的挫败感涌上心头,我只记得当时哭得一塌糊涂,等着批评和处罚。”曲英娜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一上班等待她的不是狂风暴雨,而是领导的安慰和鼓励。
从那时起,曲英娜对巴里坤的感情又加深了,因为这里有爱护她的领导和关心她的同事,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冬至了,单位的姐姐会把巴里坤传统美食冬至饭带给我一份;下雨了,单位的哥哥会主动开车送我回家;当看我情绪低落时,大家会开玩笑故意逗我开心……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的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曲英娜说。
两年的志愿服务时间转眼即逝。“到底是走还是留?”曲英娜又要做出抉择了。“仔细思量,这两年是我人生中收获最多、成长最快的时间,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脚下这片土地,她不仅有美丽的风光,更有善良友爱的人们,于是我决定留下来,续签并且参加这里的公务员、事业编制考试,期待有一天可以在这里扎根。”曲英娜说。
2017年11月,曲英娜顺利通过了哈密市事业编制考试,成为巴里坤县委网信办的一名工作人员,真正留在了这里。“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我愿为之奋斗。”她说。
戎梦雅
梦想绽放蓝天下
7月的哈密“热情似火”,正是棉花、大枣、小麦等农作物生长的黄金期,也是河南籍创业青年戎梦雅最忙碌的月份。“从英国毕业之后,我就回到了家乡哈密,经营自己喜欢的植保无人机。植保无人机不仅能帮助务农的父母,也能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新科技带来的便利。今年,我们团队无人机植保面积累计已达20多万亩,植保无人机让我的梦想在家乡飞翔。”戎梦雅说。
“我是来自河南的哈密人!”戎梦雅笑着跟记者说。出生在河南省开封市尉氏县的戎梦雅,2003年跟随父母来到哈密,并在哈密完成了初中、高中学业,2015年,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回到哈密。
一次陪父亲一起逛农机展时,一架架精巧的植保无人机吸引了戎梦雅的目光。“第一次看到植保无人机,我就有了买一架回来试试的想法。”戎梦雅说,父母在哈密承包了4000亩棉田,每到打农药的时候,就要雇人雇拖拉机,不仅成本高,而且对作物的损伤大,而无人机打药不会伤害农作物,效率高,这要做起来了,肯定有大市场。2016年初,戎梦雅去深圳学习无人机专业,同年5月,她和哥哥购买了第一架无人机,开始了无人机植保创业。兄妹俩划出一片试验田,将其分成几个区块,分别测试不同浓度的药,寻找药效最好的方案。经过反复试验后,最终初步确定药水的用量、无人机飞行高度等。
掌握了植保无人机技术要领,戎梦雅和哥哥便成立了新疆龙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忙了4个多月,我和哥哥在哈密周边地区作业7万多亩。”戎梦雅说,但每家土地的情况都不一样,土肥情况不一样,打药的浓度就得跟着变,所以植保无人机的“飞手”不仅要懂得飞行知识,还必须因地制宜。
今年4月份,戎梦雅成立无人机飞防联盟,解决部分“飞手”打药技术不稳定、无法辨别真假农药等难题,以此强化“飞手”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保障植保无人机的效益及农户的增收。“目前,我们已经培训‘飞手’60多人,在旺季,他们的月平均收入5000元左右。”戎梦雅说。
伊州区大泉湾乡黄芦岗村农户兰自立有1000多亩棉花地。“拖拉机在掉头转弯的时候非常容易带落棉桃,而无人机植保的损耗率为零。按去年的收购价算,使用无人机植保一年能增收15万元。”连续两年请戎梦雅团队负责棉花植保工作的兰自立说。
“棉田每年要做6次植保,有广阔的操作空间。目前,哈密市采用无人机植保的棉田60%以上都是我们团队做的。除了棉田,我们还对小麦、哈密瓜及大枣等做无人机植保。”戎梦雅说。
在哈密湛蓝的天空下,植保无人机承载着这个河南女孩的创业梦想,也承载着她对第二家乡哈密的热爱,她用现代科学技术为广大农民服务,也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
曲建民
与枣结缘农家人
曲建民,是出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县的农民,1999年举家从河南移居哈密。作为哈密最早种植骏枣的农户之一,凭着勤劳智慧和对果树种植的热爱和执着,他在林果种植、销售方面颇有名气,被市总工会授予“哈密大枣密作师”称号。
曲建民来到哈密,与枣结缘是在2003年,当时他种植了30多亩骏枣,可惜几年内,大多数枣树都冻死了,仅有少数存活下来了,曲建民心有不甘。
曲建民根据自己在老家种植苹果的经验,尝试着培育骏枣。“其实我的经验很简单,就是坚持使用农家肥,不用化肥,终于有部分枣树存活了下来。”曲建民说,这主要是因为农家肥里含有多种微生物,一方面可使土质更加疏松,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地的底温,起到保暖作用,枣树在冬天就不容易冻死。不仅如此,长期使用农家肥还让曲建民的骏枣个个粒大圆润、肉质饱满、甘甜可口。
用农家肥比化肥要麻烦,成本也高,但曲建民这些年一直坚持着。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曲建民深谙一个道理:土地要养,不能只索取。使用农家肥是在养枣树,也是在养土地,土地养好了、养肥了,它自然会用累累硕果回报你。
近几年,红枣市场整体不景气,让不少枣农愁苦不堪,但曲建民却乐呵呵地说:“还行,还行,我的枣子平均每公斤卖到了15元左右。”原来,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曲建民改变了以前的销售模式,他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把枣子卖给外地客户,而是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等宣传销售,自己还专门跑到内地找销路。目前,借助网络平台,他的大枣已销往山东、湖南、广西、福建、黑龙江等多个省份。
如今,曲建民的红枣种植基地已成为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的示范点,经常会有观摩团、考察团前来,这还与他勤于学习分不开,“我没上多少学,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所以一有学习的机会我就得紧紧抓住,尤其是红枣种植、销售方面的。”曲建民说。当初,在送儿子去江西上大学时,他就到处寻找,看能不能找到与大枣种植有关的专家,跟人家学习。平时只要他在家,家里的电视就锁定中央台农业频道。
对林果种植的热爱,对现代销售模式的尝试,以及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渴求,让这个来自中原大地的普通农民,在千里之外的哈密,在红枣种植、销售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日子也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