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里隆……图隆……去雄……”一名医生正对着病床上的病人发出3个发音奇怪的指令,病人却听得格外明白,依次翻身、站起、下来。
医生是汉族人,病人是维吾尔族人。医生说的词语,都是维吾尔族语的发音。
这名医生叫赵明宇,是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科主任,曾获“河南省干部保健局优秀专家”“郑州市首届名医”等荣誉。
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
7月31日,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的洛阳正骨楼内,赵明宇一面跟记者介绍情况,一面用简单的维吾尔语跟维吾尔族医护人员和患者打招呼。
“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95%都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患者也占大多数。针对这种情况,赵院长主动向我们学习维吾尔语,现在他已经掌握了基本问候用语了。”该院医务科科长阿依古丽·买买提说。
赵明宇的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张用维汉双语写的日常会话用语,维吾尔语发音用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混合标识。
赵明宇说,他学习维吾尔语,是为了更方便地与维吾尔族患者沟通。
赵明宇主动融入了维吾尔族这个圈儿,背后依靠的是他过硬的技术。不仅哈密病人来入住,南疆北疆其他地区的病人也慕名来治疗。
“大家都说他是神医,做一次正骨就看好病了。”正骨科护士长阿也提古力说。
阿也提古力说,维吾尔族有自己的医学,之前很多维吾尔医生认为正骨是一种土办法,走不上台面。赵明宇现场给病人做正骨之后,疗效斐然——之前需要5天治疗康复的,经他之手,一次正骨复位就好了。医院里的医生护士们为之敬服。
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的哈萨克族贫困牧民阿合买提•吾马尔5年前因一场车祸伤了一条腿,受伤的腿不仅肌肉萎缩,还疼痛难忍、行动不便。买买提接受赵明宇的正骨术治疗后,不需要再使用双拐了;后续治疗了两次,近距离行走也不用拐杖了。
“要不是赵院长,我的腿可能要废了”……看到买买提丢掉了拐杖,不少牧民慕名来找赵明宇看病。
伊州区五堡镇维吾尔族妇女阿里亚•吾尤甫在农田干活时忽感腰骶部剧痛,家人把她送到赵明宇的诊室门口时,她已疼得涕泪横流。赵明宇很快将她的病情诊断为梨状肌综合征,并用正骨术为其治疗。短短几分钟后,她的腰骶部疼痛就减轻了。
“赵院长的正骨术真的神了,很多农牧民常年受病痛折磨,经过他的治疗后,都有快速、明显的好转。”
短短半年,他的医德医术就获得了哈密市各族患者及医院领导、同事的一致称赞。
阿也提古力还说,对待贫困地区远道而来的农牧民,赵明宇主动免除门诊费用。
赵明宇没有止步于个人的技术,他意识到医疗援疆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务人员?
毕竟,医疗人才的培养远不如设备的更新、住院大楼的建设那样立竿见影。同时,援疆工作定有期限,人终归是会走的。
于是,赵明宇给自己树立一个长远的3年援疆目标:“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赵明宇将河南省骨科医院的先进管理经验带到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并“手把手”带教徒弟,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当地医院的年轻骨干。
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理疗科医生亚合普·伊萨克是赵明宇的徒弟,说起师傅来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成语:
“我们每天都跟赵院长一起坐诊、查房,他对待患者的态度是‘医者父母心’,他诊疗的技艺是‘妙手回春’,他教授我们时是‘孜孜不倦’。”
“赵院长手把手教科室主任,科室主任再教其他医生,经过一传加二传,我们的整体诊疗水平自然就提高了,来此就医的患者也就越来越多,以前是床位住不满,现在是住不下。”哈密市维吾尔医医院副院长阿地里•赛买提说。
河南援建的维吾尔医医院洛阳正骨楼已投入使用一月余,组建了颈肩腰腿疼痛科、中医正骨科、骨伤科三个科室,目前基本处于满床状态。“病人几乎都是奔着赵院长来的。”阿也提古力说。
赵明宇的优异援疆成绩背后是河南强大的援疆扶贫战略。河南已安排资金2.45亿元,支持建设维吾尔医医院洛阳正骨楼、红星医院病房楼、妇幼保健院设备购置等项目。河南还创建了援疆医学专家团,统筹调配医疗资源,多点执业、巡回医疗,实现了哈密贫困村医疗巡诊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