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残疾康复学校的老师张立新患过敏性鼻炎已经20余年了,鼻炎发作时能打十几个喷嚏,流清涕严重,一天能用一卷纸。2017年4月,河南援疆医生来学校做科普宣传时,红星医院五官科的主任医师刘军成了他的救星。
如果0分是正常生活,10分就是活不下去了,张立新给自己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打分打了8分(VAS评分)。
张立新说,脱敏治疗、药物治疗都用过了,效果不好,吃药后,好打瞌睡,很影响生活;听说周围也有人手术,但效果都不好。
援疆医生刘军的另一个身份是河南省人民医院耳科主任、主任医师。他推荐了一项近两年才在国内逐渐开展推广的手术——超选择翼管神经切断术。
做过手术后,张立新过敏性鼻炎烦人的症状很少出现,他给自己过敏性鼻炎的症状打分为2分,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大把吃药好打瞌睡而影响工作了。
过敏性鼻炎是新疆的高发病。《乌鲁木齐市成年人变应性鼻炎流行病学调查》对3339人的抽调显示,过敏性鼻炎发病率为30.04%。即三四个人中就有一人受到过敏性鼻炎困扰。
而鼻炎患者的福音——超选择翼管神经切断术,已经在刘军手里开展了80余例,手术后症状控制率短期内达100%。
这个技术已经传承给哈密红星医院五官科滕大好主任。
刘军的工作正是负责该院耳鼻喉科技术的传、帮、带。
刘军2017年2月17日来到哈密后,发现对口援建的红星医院五官科已经多年没做过有难度的手术了,手术设备闲置十几年,内窥镜如雾里看花,耳显微器械残缺不全,鼻科器械都老掉了牙,手术显微镜与脑外科共用,耳科手术电钻是借脑外的且钻头规格不符合耳科要求,鼻科用的刨削器是使用骨科的。
面对这样一个困难的局面,刘军不等不靠,疏通关系,借到耳科电钻和鼻科刨削器,积极开展工作,找医院领导反映耳鼻喉的困难,逐渐购置耳科电钻、鼻科刨削器、等离子、听力计等,更换鼻内镜,引进人工听骨、电子耳蜗。
一年半下来,刘军共开展三四级手术400余台,几乎一天一台手术,门诊数量则是达到3300人次。
2017年12月15日17时,刘军正在手术室内缝合当日第四个手术病人的切口,突然一阵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电话的那头传来值班医生的焦急话音:
“刘主任,一位来自两百多公里外三塘湖的外伤患者正在急诊室,患者颈部受伤,大量失血,伤口处压有纱布,稍微移动纱布,就有大量血液流出,怎么办?”
新疆地域广阔,当地人居住分散,病人来往医院看病经常需要跑数百公里。遇到这种紧急情况,红星医院要让重伤者转诊到6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上级医院。
但是,这个重伤者命在旦夕,转诊到600公里以外,还有活的希望吗?
刘军与滕大好主任及麻醉科援疆医生卢卫东紧急磋商,决定让病人直接从急诊室推到手术间来。
受伤已经5个多小时的年轻伤者被抬到手术台上,接近休克状态,抢救工作在刘军医生的指挥下展开了……
2小时后,手术结束。术后一周,病人痊愈康复出院。病人及家属向刘军等医务人员表达了深深的谢意和敬意。
医疗援建一年半以来,刘军先后开展了4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其中电子耳蜗植入+半规管阻塞+内淋巴囊减压术、耳内镜下上鼓室切开+外耳道成形+鼓室成形术+人工听骨链重建术、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乳突翻查术3项为新疆地区首例,20余项新技术为哈密首例。
“我要像胡杨一样,迎危克难,朴实无华,牢牢地扎根在干涸、贫瘠的戈壁滩上。”刘军说,“我会把红星医院五官科作为我的永久对口支援单位,相信有我们河南省人民医院强大的组织团队和医疗团队做后盾,红星医院援疆工作会永远做下去,越做越好。”
刘军的自白,正是河南援疆干部人才不畏艰难、勇于承担的精神写照。
2017年以来,河南援疆医生共接诊12万余次,开展新业务新技术303项,填补了地市级医疗技术空白101项、自治区医疗技术空白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