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晚,红星医院河南援疆医生李桥军接到爱人姜慧敏打来的微信视频电话,因为他们4岁的女儿高烧不退,哭着要找爸爸。
女儿是李桥军的心头肉,看着孩子通红的脸蛋,数千里之外的他虽然心如刀绞,却爱莫能助。
这一夜,李桥军失眠到天亮。
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强打精神到红星医院康复科上班。援疆期限只有短短的3个月,他一天也不想浪费。
红星医院康复科成立已有8年,可是由于之前一直没有固定的病区,所以亟须进一步建设和发展。
2017年7月,李桥军所在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红星医院开展康复、肛肠和皮肤专科联盟共建,由第一附属医院定期选派骨干医生和治疗师帮助红星医院这3个科室发展。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新疆对于李桥军来说只是个遥远的传说,他一直对西部边疆心生向往。所以,当完成援疆使命的第一批同事回去告诉他红星医院康复科需要技术帮扶时,他便主动请缨参加第二批援疆工作。
作为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骨干治疗师,李桥军优秀的资质和过硬的技术很快通过了医院的审核。
虽然红星医院康复科已经有了一定面积的病区和较为完备的治疗仪器,可是因为广大患者和群众对康复的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足,所以当李桥军刚到医院时,康复科仅收治了寥寥十几名患者。
李桥军和一起来的同事宋哓磊认为,要开展工作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
第二天,他们便开始走访哈密市各医院神经内科、外科、骨科等相关科室,希望这些科室将需要接受康复训练的病患引入红星医院康复科,同时希望从引起医生重视入手,增强哈密市群众的“全民康复”意识。
与此同时,他们发现康复科门诊办公室位置过于偏僻,极其容易被患者忽视。经过与医院领导沟通协调,办公室不但搬到了显眼的位置,门诊楼还增加了康复科宣传展板。
短短一个月内,康复科的门诊量大增,住院患者也爆满。
截至目前,李桥军经手治疗的患者已多达数百名。
在李桥军初到红星医院后没几天,康复科收治了一名62岁的男性脑梗患者。
患者是坐着轮椅入院的,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而存在较为严重的运动、感觉、平衡和语言障碍。考虑到该名患者多种功能退化,李桥军决定为他进行改善关节活动度、肌力、平衡等综合康复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该名患者已经可以自主行走,感觉和平衡能力均得到改善,语言功能也已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对李桥军的医疗技术赞不绝口,出院15天后,他又前来要求住院,希望能够使自己的身体机能得到全面恢复。
前段时间,李桥军还收治过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患者因丧失吞咽功能,在入院时插着胃管,步态慌张。
当时恰逢康复科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引进专门用于改善吞咽功能的球囊扩张术,这名患者便幸运地成为哈密首位应用此项新技术的人。
这名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主要是由环咽肌痉挛造成的,球囊扩张术是将球囊通过管道放置在环咽肌下部并注水,从而迫使环咽肌打开。这名患者在第一次接受了球囊扩张术治疗后便有明显改善,现在,他已经可以自主吃半流质食物,基本上没有呛咳。
为边疆患者服务,时常让李桥军的内心充满了自豪和感动。可是,3个月时间他能够治疗的患者十分有限。为了让更多的边疆患者得到最新的康复治疗,他能做的便是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向红星医院的同仁倾囊相授。不久的将来,虽然他离开了,但是却把自己的技术留下了。
来到红星医院不久,李桥军发现康复科的工作流程还有待规范,其中,没有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便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因为康复医疗起于评定、止于评定,进行康复评定可以检验治疗同期的疗效,发现治疗问题和患者的改善程度,从而指导下一个周期的康复治疗。
因此,李桥军和同事宋晓磊一起努力,为红星医院康复科量身打造了从入院到出院的康复评定流程和标准,使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
李桥军说,他从来不为自己做过的两个决定后悔。第一个决定便是当年选择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该院已经成为河南省康复医疗的龙头;第二个便是来援疆。
援疆虽然要暂时离别故土亲人,但是身边的同事让他时刻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有机会融入援疆大业,把好的技术和理念留在祖国边疆,这会是令他一生都值得骄傲和珍藏的人生财富。
有人问李桥军:“如果需要你再次援疆,而且期限不是3个月而是3年,你还会来吗?”
李桥军想都没有想便斩钉截铁地说:“会!我会义无反顾。”
(柴雪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