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产科,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会给人带来快乐、希望和祝福。在红星医院产科医生杜趁香眼中,这声啼哭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
2017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的产科医生杜趁香跟随第九批河南省援疆干部人才来到红星医院开展医疗援疆工作。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心里真是有些放不下。我母亲90岁了,因为我要来援疆,只能把她托付给哥哥嫂子照顾。女儿读高中在校住宿,去年年初临走那天,我去学校看她,陪她吃晚饭的时候告诉她我要去援疆的事情,女儿很懂事地默默吃饭,吃完饭后依依不舍地把我送到校门口。现在想想当时的场景,想想女儿对我的不舍都不禁有些感伤。”说到这儿,杜趁香的眼眶红了。
尽管有诸多不舍,怀揣着医疗援疆的这份职责使命,在家人朋友们的支持下,杜趁香还是毅然来到红星医院,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产科医疗队伍
“每天早晨8点50分,杜主任总是准时到科室开始做查房准备,带领科室医生对产室的每一位孕妇进行问诊、查体,结合辅助检查给出处理意见。同时,她还在查房过程中给我们讲授相关病理知识,感觉每一次查房都是一次学习。”红星医院妇产科医生茹晓翠说。
为了更好地跟杜趁香学习,茹晓翠还递交了“拜师帖”,正式拜师学习。
“我和晓翠常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交流,我还给她推荐了一些书籍,讲解一些她不理解的知识点,现在看着她一点一滴地在进步,而且有些时候都可以独当一面了,还是很开心。”杜趁香欣慰地说。
杜趁香常常告诫身边的年轻医生一定要不断夯实学识基础,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她常说:“我们是一手托两命,任何时候都马虎不得。”
杜趁香通过给产科年轻医生们进行临床工作中的指导及讲课,提高了产科医生对妊娠合并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等危重患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增加了科室危重患者的收治量。
产妇的安危高于一切
2017年3月的一天中午,杜趁香正在排队打饭,兜里的手机突然铃声大作。产科医生刘海打来电话说:“一名体重290多斤的产妇腰硬联合麻醉失败,穿刺针到不了位置,目前有难产危险,请杜主任尽快赶来帮忙。”
杜趁香挂断电话,气喘吁吁地跑到手术室,进行了术前准备后,便开始助产工作。经过她的努力,这位产妇避免了手术产,母子平安。杜趁香欣喜地看着产妇怀中的婴儿,松了一口气。
2017年11月25日,杜趁香为一位宫内妊娠36周的高危妊娠孕妇顺利进行了剖宫产手术,术后早产儿进一步转儿科观察治疗。在收治这位孕妇的过程中,杜趁香发现该孕妇患有妊娠期合并的多种疾病,就一直对她特别留意照顾。在杜趁香的悉心照料下,目前母子都已平安出院。出院前,她还叮嘱产妇要定期来医院门诊进行复查。
做结对认亲户的“知心姐姐”
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援疆医疗队成员积极投身于“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在这里与少数民族同胞结下了浓浓亲情。杜趁香还被结对认亲户们称为“知心姐姐”。
2017年12月28日凌晨6时许,睡梦中的杜趁香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电话是援疆医疗队队友的结对认亲户打来的。“杜姐姐,我嫂子是臀位胎膜早破,团场医院条件不允许我嫂子在这里生,怎么办呀?”“你们赶紧乘车来红星医院,一定注意产妇要保持平卧位,电话随时保证畅通。”
杜趁香明白臀位胎膜早破情况下,胎儿的脐带最容易脱垂,会严重危及胎儿生命安全,需要紧急入院,目前产妇的情况十分危险。
杜趁香在赶往医院的路上,又打电话给科室同事,让她们提前做好准备。产妇到来后,杜趁香马上对她进行了检查。在核对孕周后,发现还不足月。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抑制宫缩,促胎肺成熟。
12月30日上午8点,值班医生给杜趁香打电话说,这位产妇胎心监护出现了异常,胎儿宫内窘迫,经过宫内复苏治疗没有好转,需要马上手术。
杜趁香立即赶到医院,安排术前准备,以最短的时间内剖宫产分娩一女婴。手术过程顺利,术中出血不多,术后恢复较好。术后3天,母女平安出院。
“每一次手术后,听见孩子清脆响亮的哭声就感觉好激动,感觉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通过医院开展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我和结对认亲户们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她们会常常给我打电话、发信息,家里有什么事情,她们也会第一时间找我,我们之间的关系越走越近。”杜趁香合上结对认亲户的病历本说。
援疆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可能会有一些“得不偿失”,不但要忍受着水土不服、气候干燥带来的身体不适,还要承受与最挚爱的亲人分离之苦。但在杜趁香看来,援疆工作意义深远,是为国分忧,为他人奉献,这是一种无私的支援,更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既然肩负援疆重任,就要为之担当、为之付出。
杜趁香说:“援疆工作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这里的人。能用自己的医疗技术服务为这里的职工群众服务,让我感到很自豪。在今后的援疆工作中,我会继续在这片热土上发光发热,为医疗援建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李乐 黄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