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重点工作是总务处负责平整花园,德育处负责仪容仪表检查。沙尘暴预警提醒全校师生关好门窗,通过校讯通提醒家长及时接孩子,到家后向各班主任报平安……”4月18日,翻开第九批河南省援疆干部、柳树泉农场学校副校长苏照杰的工作日志,每天的工作要点、工作结果都详细地记录着。来援疆一年多,两指厚的笔记本已用掉了一大半。
苏照杰说,这本工作日记对他来说很有意义,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习惯,更是援疆的印记,值得永久地珍藏。
苏照杰援疆之前担任河南省商丘市实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得知学校有去援疆的名额便主动报了名,并“击败”了其他竞争对手,成功入选。
苏照杰笑着说,其实为了来援疆,他家开了两次会。一次是家庭小会议,父母、岳父岳母、妻子和6岁的女儿都支持他来援疆。父母也放弃了自己的生意帮着带孙女,好让他安心赴疆工作。另一次是家族的大会议,爷爷、叔叔、伯伯们都异口同声地支持他来援疆。特别是他的四爷爷,曾是第一批河南省援疆干部在八师143团工作,后因身体原因先回去了,未能圆满完成援疆任务——成了四爷爷最大的遗憾。
这次,苏照杰来援疆既是自己圆梦,也寄托着长辈的期望,他深感责任重大。
2017年2月19日,苏照杰踏上了边疆的热土,来到柳树泉农场学校,担任副校长的职务主抓教务教研工作,同时,他还担任七年级三班、四班的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像每一个从中原大地初到边疆的人一样,干燥的气候给他们来了个“下马威”。皮肤皲裂、口舌生疮、喉咙发炎、流鼻血、腹泻等症状一一袭来。因为时差造成饭点不一,让本就有胃病的苏照杰饱受折磨。学校领导得知情况后,向团场进行了汇报。援疆干部“小饭桌”在团场领导的关怀下开伙了。援疆干部“小饭桌”不仅让援疆干部们吃上了合口的家乡菜,更成为援疆干部们学习的“小课堂”、工作的“加油站”、加强党组强建设的“小阵地”、交流的“小茶馆”,更激发了苏照杰工作的热情。
2017年9月,刚刚适应了学校生活的苏照杰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这个秋季,学校将民汉学生进行了混编教学。苏照杰任高一年级语文老师。高一年级只有一个班,全班57个人,其中一半为少数民族学生。苏照杰说,柳树泉农场学校从2013年开始推行双语教育,经过全校各族师生的努力,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情况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进入高中,语文教学要求提高了,少数民族学生学起来更显吃力。
教学进度不能慢,教学质量不能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苏照杰没少动脑筋。课堂上,苏照杰重点精讲精练,下课后,以学生作业为重点分析学生对教学重难点是否把握。苏照杰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对学生写得每一个错别字,甚至是一个标点的错误都会圈出,督促学生改正。他坚持“有布置就有检查,有检查就有落实”,促成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为了鼓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苏照杰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积分制。针对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正确率,作业完成情况、质量好坏量化评分,每周统计一次,年底对班级积分前十名进行奖励。2017年,苏照杰每学期拿出300元多钱购买奖品,奖励了十名同学,其中半数以上是少数民族同学,从而激励学生争先争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写作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许多少数民族学生能听得懂国家通用语言,口语表达也算得上流畅,但用国家通用文字写作文却是他们最头疼的事。苏照杰感受到了学生们的畏难情绪,他适度降低写作难度,帮助学生缓步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
苏照杰要求学生周一到周五每天写不少于200字的日记,刚开始时学生常把日记写成了“流水账”、家庭菜单,他不急也不恼,圈错字、划好词,还给每篇日记写评语,把错字少,语句通的日记拍成图片发到家长微信圈,并提出表扬以资鼓励。同时对日记连续5天得优学生,奖励下周可少写两篇日记。“其实,这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苏照杰解释说。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少数民族学生不再“提作文色变”,“现在,大部分学生写400字的作文很轻松,一部分学生写800字的都不成问题。”说起学生们显著的进步,苏照杰很是欣慰。
学生依沙克•艾合甫因为成绩不理想,便有些自暴自弃。苏照杰找他谈心,聊生活聊理想。依热克•艾合甫说自己想要上大学,苏照杰便给他讲大学校园的生活,讲为了考上大学,许多学生如何克服因难,坚持不懈地学习,为理想奋斗的故事。
几次谈心之后,依沙克•艾合甫变了,他会主动向老师请教问题,与同学们谈论最多的也是学习上的事。依沙克•艾合甫的成绩也在一点点提高,从不及格到及格,从作文中语法上有错误,再到现在不光记录事实,还有了自己的想法。苏照杰看着他一天天在进步,比依热克•艾合甫本人还要高兴。
苏照杰不光关心自己教的学生,对学校的贫困生也很关注。他与同来援疆的王世伟、郭秀芳向学校申请“一对一”帮扶3名品学兼优的少数民族学生。
苏照杰的帮扶对象是学校八年级的学生迪力木拉提•卡哈尔。迪力木拉提•卡哈尔的父亲去世了,母亲在团场大棚务工养育她和妹妹。苏照杰给迪力木拉提•卡哈尔送书包文具,带着米面油看望她的母亲和妹妹,帮她交纳了每年1000多元的教辅费。
对于自己的结对认亲户团场十连维吾尔族职工艾尔肯•乌斯曼,他更是每月上门看望,帮着亲戚干农活,并送了价值2000多元的慰问品。为了方便与亲戚相处交流,他专门查阅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等知识,主动学习维吾尔语,目前,他已能用维吾尔语与亲戚进行简单的交流。
苏照杰的同学来疆看望他,听说他乐于助人的事后,也主动提出帮扶贫困学生。在苏照杰的联系下,从2017年3月起,这位朋友每月给学校一名哈萨克族学生的母亲卡上打200元钱,帮这位失去丈夫、养育3个子女的母亲补贴家用。
苏照杰新的教学理念和教研方法在学校的运用也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可。维吾尔族教师玛丽亚•亚合甫说:“苏副校长在教师中开展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小组探究式教学模式,丰富了晒课、随堂课、读书课、录像课、示范课、同课异构、优质课,加强了集体备课,让教师心中有理论、教学有抓手,备课有核心,课堂有成效。”
柳树泉农场学校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成效,在全兵团进行经验推广。乌鲁木齐三坪农场及十三师其它学校也来观摩学习。在2017年师教育局组织的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国学课堂”活动中,苏照杰不仅是团场分会场的组织者并担任主讲。
同样是在苏照杰的努力下,学校成功申报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从国家体育总局申请到每年10万元的中央专项资金。
柳树泉农场学校校长李文强这样评价苏照杰:“苏老师的到来,规范了学校的教学行为,细化了学校管理制度。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他参与设计了校旗校徽,并提议更换了校服,创立校刊《梦花园》。是他发起了在全校征集学校建筑物、道路名称的倡议,‘致远楼’‘秉德厅’‘沁宁居’‘尚俭苑’,融合路、学苑路等凝结着师生家长智慧的提议被采用。他提出的将学校的草木砖瓦都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这一建议正在学校一步步施实,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深厚。”
还有不到3个月,苏照杰的援期就到了,家中老人正等着他,即将生产的妻子正等着他,女儿盼着他辅导学习。苏照杰希望将自己所有的想法和方法倾囊相授。“援疆工作是接力赛,我要跑好这一程,将手中的接力棒稳稳地交到下一位援疆干部手中。”苏照杰说。
(程晓桢 袁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