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钰带领新疆学生育苗(冯雷 摄)
大公报1月12日讯(记者 冯雷)2018年新年伊始,记者随河南援疆采访团来到河南省对口援建的新疆自治区哈密市,令人吃惊的是印象中的戈壁荒漠中,却见到了瓜果飘香的景象。这都源于一个河南援疆的农业专家——胡明钰,通过在天山下十余载的孤守研究,让荒芜了一亿三千年之久的戈壁滩上,长出了数十种新鲜的瓜果。
在全国同行中颇有名气的胡明钰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2009年来到新疆,经历河南援疆第七、八、九三批队员的换届。他笑称自己是个“留级生”。他干事雷厉风行,下地干活又爱穿一身迷彩服,当地人送他一个绰号“胡司令”。
2011年4月,胡明钰和他的援疆团队从哈密市区转移到伊吾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伊吾的山山水水。经调研发现,这里的沙漠荒芜了几千年,没有任何有害东西,有利于食品安全,非常适合发展有机林果。他为伊吾绘制了一幅蓝图:苇子峡乡野山杏一万亩,盐池乡沙棘一万亩,下马崖乡红枣一万亩……
在胡明钰和县乡干部的动员下,农民们种下了400亩枣树。第二年的金秋十月,荒芜了一亿三千年之久的戈壁滩,每亩竟产出1000公斤红枣,给乡亲们带来1万的收入,是种哈密瓜的3倍之多。在第三年头,乡亲们在下马崖乡的戈壁滩上又种上了1500亩枣树。如今,只有780多口人的下马崖乡,光红枣就人均增收2万元。
胡明钰向少数民族兄弟传授种植瓜果技术
胡明钰认为,农民想要种出好的果子,关键是要农民掌握技术。他致力于研究土壤修复与改良,他经常一边指导农民如何采集最佳土样,一边在实验室通过先进的设备,对采集的土样和肥料进行分析,给农民做出土壤修复最合理化的配方。
截至目前,胡明钰他们在新疆引进蔬菜六十多种,果树二十多种,极大丰富了当地民众的生活。他还建起农业高新技术馆,让当地民众走进农业,了解农业。他的温室大棚和水培技术种植出的蔬菜,成了不少当地民众买菜的首选。
如今,正在建设的中国农科院哈密瓜果研究中心,占地8000平米,预计今年10月投入使用。他说:这个中心建成后,除能有效检测农作物病虫害,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当地群众精准种植农作物。
胡明钰在当地种植的大枣
为了给新疆留下一只当地的专业农业技术发展团队,胡明钰还招收了当地学生充实到自己的团队中,手把手的教导他们农业技术知识。他希望把当地的学生培养成专家,把农民培养成骨干。2016年,他成立胡明钰农业技术人才工作室,实施培养帮带提升工程,为援疆农业技术人员和哈密当地技术人员搭建起沟通、学习、传授、帮带的桥梁和纽带。
孤独时抱一抱影子
位于天山北面的伊吾县,有近两万平方公里土地,仅有两万多人,茫茫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边。14年的援疆生活,形单影只的“胡司令”守得住寂寞,度过无数个寒冬。正如他的微信签名:孤独,是一个人的盛宴!他曾背对着太阳抱一抱自己的影子。特别是在晚上他想家,就想想自己的成果,想想明天要干啥。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抱怨不诉苦,日后说起时,连自己都能被感动的日子。”这是胡明钰写给自己的一段话。
这里有让他研究不完的东西,是他留在此的动力。胡明钰说:“当你第一次在这里种成第一棵黄瓜,当老百姓疑问这能吃吗,然后吃一口发现口感好得很,就是这种成就感让我特舒服。”
“新疆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有项目,有目标,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胡明钰说,他要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这里的老百姓,让老百姓懂科学,爱科学,运用科学,让新疆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新疆的建设发展,为了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甘愿当一名大漠守望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