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吾县位于新疆东北部,天山北麓东段,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秀美山城。伊吾县是全国人口最少的县城之一,全县2.3万人,面积却有1.9万平方公里,基本上一公里一个人,属于典型的地广人稀,大部分还是茫茫戈壁滩和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脉。
2017年2月,我市选派第九批援疆干部,由于援助地哈密地区伊吾县工作环境条件恶劣,全院报名者寥寥无几,在这样的情形下,我怀着一名医生的高度责任感,怀着浓厚的民族情感,虽身患“糖尿病,哮喘”等多种疾病,仍然义无反顾,主动请缨,积极加入到支援新疆建设这项伟大而神圣的政治工作中。2017年2月20日,我带领7名医疗援疆队员到达哈密,培训3天后,于2月23日穿越天山和茫茫戈壁滩,一路颠簸,历时6小时终于到达伊吾县人民医院,虽然来时满怀激情,为援疆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并迅速克服了高原反应,空气干燥,水土不服,文化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种种困难,但几天下来,还是被医院的现状惊呆了:医院规模不小,设施也比较完善,但医务人员奇缺,每个科室真正有执业证或助理执业证能够上岗工作的人员也就2-3个人,基本都是住院医师,科室主任也大部分还是住院医师,基本难以胜任最基础的临床工作;虽然设置了100张床位,但每个科室的住院病人也就2-3个;外妇科甚至一个月仅仅有3个产妇分娩;急诊科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病,基本没有抢救危重病人的经验,甚至连最基本的简易呼吸气囊都不认识;仪器不少,却不会用,基本都在闲置;患者对县医院的医疗技术不认可,大部分病人都转哈密治疗,县医院基本就是一个中转站!对此,黄一丹院长也很无奈: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县城地理位置偏僻,病人少,专业技术人员觉得没有前途,人心涣散,纷纷辞职,留不住人,虽然医疗援疆工作从2010年已经开始,但是,诊疗技术却一直没有根本性的提高,医院基本就靠援疆医师,一旦离开,技术又回到从前。
作为医疗队的队长,面对这个局面,我放弃了准备大干一场的想法,迅速转变思路,经过和黄一丹院长紧密结合,反复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更加切合实际的援助方案并立即投入实施!
医院基础薄弱,必须从基础抓起,在积极收治病人的同时,我带领医疗队开始质控病例,从前一年的病历开始仔细研究,从发现的各种问题中详细了解当地医师的知识缺陷,认真整理后做成幻灯逐条纠正,认真整改,经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不仅病历质量有了一个大的改观,而且,全院经过这一段时期的培训,医生们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也逐步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
针对当地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发的特点,经过认真分析后发现与当地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以这个为切入点,我和队员们开始长期坚持不懈进行的的第二项工作---每周一次的下乡义诊。每个周二,不轮阳光明媚还是狂风暴雪,我都坚持带领队员们穿越茫茫戈壁滩,准时出现在各个村镇。一方面为村民大力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免费为患者诊治,送医送药。特别在义诊时发现淖毛湖镇71岁的玉努斯.拜然木老人因为脉管炎,十个脚趾都已溃烂,每天流水溢脓,苦不堪言。老人说去了哈密和乌鲁木齐的各个医院,都要求他从膝关节一下截肢,而他,实在是不想失去双腿!
李云峰大夫仔细的为老人做了诊治之后,决定用中药为老人治病,老人脚腿不灵便,不能及时拿药,我和李大夫就自己乘公交车往返160公里,亲自给老人送药,为老人煎药,经过几个月的精心诊治,老人的双脚渐渐痊愈,奇迹般的保住了双腿,现在已经能够自如的走路!自援疆以来,我们累计下乡43次,通过一次次宣传,一次次走访,群众对医疗队越来越信任,医院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团县委书记张晓瑾每每说起这些都感激不尽:我的孩子小,以前生病总要往哈密跑,路途遥远,夜晚还不安全,现在好了,有了援疆医疗队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健康担惊受怕,我们也都可以安心工作了!
随着患者越来越多,我们的工作也越来越忙,面对这个局面,队员们终于到了各显其能,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和王红梅主任的援助的妇产科积极开展了两癌筛查及各种妇产科常见病的诊治工作,加强围产期保健的宣传,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及新生儿死亡率;开展了无痛分娩,极大的降低了剖宫产率;开展了阴道镜,TCT等新的检查治疗项目;在韩永亮主治医师和李云峰副主任医师的积极努力下,针灸推拿科及中医科积极筹备并成立了“中医及维吾尔医科”,于2017年4月5日正式开业,建成了集医疗,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学科,积极发展中医及维吾尔医,除开展针刀、神经阻滞、埋线、颈腰椎复位手法治疗、针灸松解治疗软组织疾病等治疗外,把中医针灸和维吾尔医中草药治疗相结合,用于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及膝关节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建华主治医师的心内科重点做好急危重病人的抢救工作。伊吾县地处偏僻,缺医少药,人们防病治病意识普遍不强,心脑血管急危重病人多,病情重,心内科就责无旁贷的担负起各类病人的抢救护送工作,不管是白天黑夜,哪里有重病人,心内科都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在麻醉科王冰主治医师的带领下,建立了一个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的正规的手术室,并相继开展了无痛胃镜、无痛人流、无痛分娩、中心静脉导管植入、细针穿刺低浓度局麻药用于腰硬联合麻醉等一系列技术;儿科马圣洁副主任医师开展了儿童常见病、新生儿黄疸蓝光光疗退黄、新生儿溶血病静脉免疫球蛋白注射液免疫治疗、呼吸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持治疗、呼吸机支持治疗重症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治疗并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虽然各项工作都已经渐渐步入正规,但是,经过几次大的群体伤事件后,仍然暴露出县医院的硬伤---急救能力底下的短板。急诊科是医院各个学科中的重中之重,全面提升急救能力是当务之急,和麻醉科王冰主任和心内科李建华医师商议后决定从6月份开始,正式开启了急救的全院全员培训,开始的时候困难重重,当地医师整体专业基础差,对急救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再加上少数民族大夫语言沟通的障碍,培训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但是,面对重重困难,我没有退缩,在黄一丹院长的支持下,购买了各种模拟训练器材,从最基础的认识器械开始,一点一滴培训,每周3次,4次不够,晚上加班继续培训,当地的医师也被援疆队员的执着深深感动了,从开始的消极应付变成了主动加班加点的练习,到10月份,已经全部完成了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心肺复苏、电除颤、心电图机的操作、异常心电图的识别、三人心肺复苏和急救演练等一系列的培训。在十月一日,成功举行了全院全员参与的“突发性群体伤紧急医学救治应急演练”,为我们祖国的华诞送上了我们医疗援疆队自己独特的礼物。通过几个月的努力,县医院的急救能力大大增强了,并且成功的抢救了数起大型群体伤事故,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好评!目前,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队员们再接再厉,又开始进行各个专业的急救强化训练,同时开通了急救绿色通道,完善了各项应急预案;在给县医院培训急救能力的同时,同时开启了对乡镇医院急救医生的全员培训,使全县域医院的急救水平有一个整体的提高,通过加强协调配合,大大提高了急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由于医院规模的限制,很多科室没有设置,援疆大夫也仅仅只有7个专业,在疾病的诊治方面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伊吾地处偏远,患者就诊不易,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认真思考,首先建立了“大医无疆”微信群,这是一个主要有我们内地医院各个科室的知名专家以及伊吾县人民医院的医师和乡级医院医师参加的微信群,有什么医疗技术问题可以咨询和共同讨论,这个微信群很快就成了伊吾县域内医院的大夫们免费的老师,自微信群成立以来,仅仅是皮肤科会诊就达100多次,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通过微信平台的学习,大夫们的诊治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建立了“医患沟通交流群”,更加方便医患沟通和随访;2017年9月27日,经积极协调,与濮阳市人民医院成功建立远程会诊平台并实现了第一例远程会诊,现在每天都会有疑难病例的会诊,真正做到医疗资源共享,实现了患者就地治疗,就地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在积极医疗援疆的同时,我也深深牢记自己的另外一个重要使命:我是民族团结的使者,要架起新疆和内地沟通的桥梁。初到伊吾,我便积极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每天坚持学习维吾尔语言;响应前指及医院的号召,结了少数民族亲戚,定期走动,一起参加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对于亲戚生活中的困难,更是出钱出力,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利用各种机会向亲戚宣讲党惠民政策,做到与少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援疆队员付出了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满满的赞誉和关怀。县卫计委张志主任说:第九批援疆医疗队是最刻苦,最努力的医疗队,做出的成绩可以用三个满意来总结:医院满意!县里满意!人民满意!
天山脚下,援疆之路漫漫,在未来的一年,我会继续以百倍的努力,迎接未来新的挑战!新的一年,新的征程,我一定和伊吾县人民医院一起,勠力同心,再接再厉,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扎根新疆,奉献新疆,更好的为伊吾的医疗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伊吾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高湘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