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红雨 通讯员 徐春浩/文图
刘志怀是河南理工大学的一名教师。2010年,他响应国家号召援疆,从河南理工大学到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并担任学院副院长。一晃,7年过去了,援疆干部换了3批,他依然坚守在教育援疆第一线。
援疆期间,刘志怀先后参与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国家中职学校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能源产业研究院筹建等工作。
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国家及自治区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刘志怀主动承担了“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任务。由于学院缺乏专业建设人员,他既要制订方案又要组织实施。3年多时间,12个子项目,他共编制12本设计方案、12本招标文件,加上实施方案,大约50万字。目前,一个性能优良、疆内一流、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的数字化校园已经建成。
“我被刘院长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哈密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刘娜说。在一次项目验收过程中,验收方要求把两年的项目内容通过拍照传上网进行审核,刘娜觉得验收人员肯定不会一张张看照片,所以没有很认真地拍照。没想到刘志怀把上万张照片都审核了一遍,把要重拍的镜头写了整整8张纸。刘志怀的认真劲儿让刘娜敬佩不已。
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原来是一所中职学校,2014年升格为高职,对教师的学历要求就变得更高。为提升师资力量,刘志怀通过言传身教,提高了学院信息网络中心4名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他还要求学院的所有援疆干部都要通过授课、示范、实操,把自己的技术、理念传给教师。他和第三批9名援疆教师组建了10个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团队建设,为学校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和技术队伍。
“援疆干部要成为豫哈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刘志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协调派出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免费为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紧缺专业学历教师23名、工程硕士15名,捐赠高性能电脑10台,为学院和哈密市委组织部捐赠投影仪2套,几项费用合计约60万元;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河南理工大学函授站,并于2015年开始招生;邀请知名博士、教授到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做专题讲座、制作专题网站;等等。河南兄弟院校一次又一次的无私帮助,无不凝聚着刘志怀的辛劳与付出。
为进一步推动哈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强校企和产学研合作,提高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科研水平,在刘志怀的努力下,河南理工大学与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的能源产业研究院于2014年正式成立。研究院位于哈密工业园区北部新兴产业园,得到河南援疆两期共4100万元资金资助,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
“能源产业研究院的建立,将有助于促进哈密矿山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孵化,加强校企和产学研合作,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填补了哈密这一领域的空白。”刘志怀说,从项目选址、用地审批、项目可研、项目规划、图纸设计等一系列工作,他都要与各个单位部门协商、沟通,经常回到学院时食堂已没有饭菜。
刘志怀是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成长发展的见证者,也是缔造者。3次援疆,他将时间都奉献给援疆事业,奉献给哈密教育事业。
如今,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刘志怀更是深感责任重大。“我只是千万援疆干部中普通的一员,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我备感荣幸。”
刘志怀用真心和真情援疆,正如他所说:“看到学院这几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的教育观念也在改变,我觉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希望在援疆结束时能见证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
代表寄语:
作为援疆教师,我最大的心愿是为新疆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培养出更多有理想、高素质、能够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爱党爱国,管用能用的各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刘志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