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在河南省开封中原最美爱情文化节七夕颁奖盛典晚会现场,入选的第九批援疆教师段廷兆、闫丽君夫妇,与现场的观众分享着他们在哈密工作生活的点滴。
说起这次援疆的初衷,段廷兆笑着告诉记者,新一轮援疆支教工作报名开始后,他就常说起关于援疆的事,因为女儿段玉涵才3岁半,家里的老人也70多岁了,他走了,妻子一个人带孩子太过辛苦,所以他没有直接告诉妻子他想去新疆的想法。可是妻子看出了他的心思。
“既然想去我们就带上孩子去哈密市。”闫丽君这样告诉丈夫,她知道自己主动提出来,就会打消丈夫的忧虑。
最后他们夫妇将全家想去“援疆”的事告诉了学校,学校大力支持他们的选择。当时学校只有4个援疆名额,报名的竟有30多人,学校最终决定派遣他们夫妇前来援疆,夫妻同心,相互辅助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另一个因素就是学校相信他们对援疆工作的一片赤诚。
“我知道他向往新疆,我的公公婆婆都是军人,丈夫也有支边的情怀,新疆就是他最想去的地方。”闫丽君说。
来哈密市之前,段廷兆夫妇也曾有过短暂的疑虑,他们不知道这边的环境、治安究竟怎么样,他们就去咨询了上批援疆老师王保民。王保民曾被分配到红星高级中学,援疆工作结束后回到学校,他经常说自己有两个故乡,“哈密乃至整个新疆,瓜果飘香,民生淳朴,你不去后悔一辈子。”
今年2月底,河南大学附属中学的教师段廷兆和妻子闫丽君来到了新疆,在哈密市第二中学开始了为期3年的支教生涯。
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段廷兆还带来了自己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父亲。
在哈密市第二中学,他们被学校称赞为“援疆夫妻档”,离家万里,援疆是他们无悔的选择,在哈密市,他们把所学所知都奉献给他们的岗位,把所有的快乐撒播给身边的学生。
初到哈密市,段廷兆夫妇感触最深的是哈密市二中浓厚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来之前,想象中的哈密可能是一个比较闭塞的地方,没想到这里建设得这么好,我们所在的学校还是全国名校,各方面都不比内地学校差。”
段廷兆带高三(12)班和高三(20)班的物理,还兼任着学校团委副书记的职务。闫丽君带高二(17)班的英语。段廷兆告诉记者,学校的老师、学生都很勤奋,老师教的认真,学生学的仔细,这种老师学生互帮互学的氛围,对他们的影响很深。
刚到哈密时,女儿段玉涵各种不适应,因为气候干燥,每天起来女儿总要流鼻血,比起干燥就是孩子很寂寞,没有朋友。他经常会缠着爸爸妈妈给她讲故事,陪她玩。
几个月过去了,段廷兆一家已经适应了在哈密市的生活。“我女儿以前见到陌生人不说话,现在接触的人多了,性格越来越开朗。不仅跟河南援疆的叔叔阿姨们打得火热,还在幼儿园交到了新朋友。”说起女儿,闫丽君一脸幸福。
现在在河南省援疆干部公寓食堂里,每天早餐晚餐时间,总能看见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涵涵,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交到新朋友?”“涵涵,跟叔叔一起吃饭好吗?”这个名叫涵涵的小女孩,俨然是食堂里的“红人”,她是这里年龄最小的“援疆人”。
比起领导同事的关心和爱护,另一个让他们开心的还是哈密市的好政策。
跟哈密市本地孩子一样,涵涵上幼儿园也享受到了免费政策。“我们已经算是哈密人啦!哈密市从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实行免费教育,我女儿在河南上幼儿园,一个月还要交800多元钱呢!”段廷兆笑着说。
让段廷兆夫妇感受最深的是新疆和谐稳定的大环境。“来援疆前,亲戚们最担心的是我们的安全问题。到哈密市以后,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里就像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大家相亲相爱处得像一家人一样。”段廷兆说。
3年的援疆生活刚刚拉开帷幕,段廷兆夫妇满怀憧憬。“我们要抓住这次难得机会,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为哈密市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疆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地方,我们还有一个计划,那就是走遍新疆……”段廷兆兴致勃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