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岑建杉下乡义诊时和哈萨克族幼儿在一起 (本报记者 苏 迅 摄)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苏 迅 魏明艳
“有一种精神,看似平凡渺小,却能成就不平凡的业绩;有一种精神,看似豪情万丈,却代表着最平实务本的人文精神。那就是平凡岗位献真情的援疆精神。”这是岑建杉日记中的一段话,细细品读,一个年轻医生情系边疆的故事脉络慢慢清晰起来。
岑建杉生于1985年,是安阳援疆医疗队8名医生中年龄最小的。2009年,岑建杉从新乡医学院毕业后,来到安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第二年就赶上手足口病疫情,我被医院领导安排参与防疫和治疗。疫情结束后,我们医院正式成立儿科病区,从此我成为其中一员。”在医院儿科的经历,使岑建杉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今年2月,他随安阳援疆医疗队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医院,踏上了历时一年半的援疆之路。
初到巴里坤,当地高寒、干燥的特殊气候,使岑建杉很快出现了失眠、血压升高等高原反应。但没有等身体完全适应,他就投入了新的工作中。
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儿科坐诊短短几天时间,岑建杉就发现当地农牧民不但就诊意识差,而且对基本的医疗常识了解也不多。3月6日,12岁的阿合力江在父亲的陪伴下找到岑建杉就诊。阿合力江的父亲告诉岑建杉,儿子两周前开始咳嗽、发烧,在家口服药物治疗后有好转,但3天前再次出现发热、头痛症状,还频繁呕吐。当岑建杉问他孩子体温最高多少摄氏度时,这位父亲竟说没有量过。岑建杉判断孩子有可能患的是脑炎,需要住院治疗。岑建杉给孩子的父亲讲了好长时间,他才同意让儿子住院治疗。
岑建杉发现,农牧民的孩子生病后,不少家长能拖就拖,多数家长不给孩子量体温,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知识了解也很有限。这些深深触动了岑建杉,此后,每当有家长带孩子就诊时,岑建杉就顺便给孩子家长宣讲一些健康常识。
“我针对儿童常见手足口、水痘、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识别及预防,专门做了宣传小册子,下乡义诊时发给当地医生和群众,效果很好。”事实证明,岑建杉对儿童传染病的判断与治疗具有独到的眼光。
4月的一天,巴里坤县某学校一个班的多名学生身上发痒,皮肤出现小红点儿。该县卫计委相关负责人得知这一消息后,迅速打电话和安阳的援疆医疗专家联系,岑建杉和另外3位医生立即赶到事发学校。经过检查,岑建杉他们发现孩子们没有发烧,精神状态也比较好。根据经验,岑建杉很快排除了孩子们患传染病的可能,这让该县卫计委负责人松了口气。
“这个班所在楼层走道刚刷过油漆,异味比较大,我推测学生的症状可能是过敏引起的。”岑建杉和援疆医疗队几位专家让学生到操场透风,观察几小时后,学生的症状果然消失了。
岑建杉曾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进修学习,为小儿传染病、常见病的判断与治疗打下了扎实功底。
4月10日12时30分许,岑建杉接到妇产科电话:“岑大夫,你马上来产房一趟,有个新生儿正在抢救!”挂断电话,岑建杉立刻跑步到了产房。原来一名新生儿已经没有呼吸,口唇青紫,心率只有50多次。
岑建杉一边指导妇产科医生对孩子进行心肺复苏,一边安排急救:“再给一次肾上腺素,尽最大努力抢救!”几分钟后,微弱的哭声从男婴的喉咙发出,孩子的手脚也开始扭动,皮肤渐渐变得红润。
岑建杉又仔细观察了半个小时,发现新生儿已平稳下来,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岑大夫,你的手机一直在响。”岑建杉拿出手机,发现有妻子从安阳拨打的好几个未接来电,他回拨过去才知道,自己的小儿子又发烧了。
岑建杉有两个儿子,今年2月离开家时,老大4岁多,老二才8个月。援疆一走就是一年半,岑建杉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人。入疆后语言的障碍、环境的艰苦、身体的不适,这些都可以克服,唯独对家人的亏欠,他深感难以弥补。
“小儿子体质差,经常生病。有一次,妻子半夜打来电话,说孩子发烧、咳嗽,问我该吃什么药。我是儿科医生,孩子生病后,妻子忍不住要先给我说。”岑建杉说,“其实医生最忌讳的就是不见孩子就用药,但没有办法,我只好靠爱人口述和微信视频告诉她给儿子喂什么药。”
“大儿子和我视频时,总是问我啥时候回来。孩子还小,很难给他讲清楚新疆在哪儿,援疆是咋回事儿。”说到家庭,岑建杉眼圈红了,再也说不下去。
岑建杉的妻子是安阳县职业中专的一名老师,学校在崔家桥镇,离家较远,中午不能回来,两个儿子只得交给孩子的奶奶照顾。
“不管谁去援疆,家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既然你去了,就安心工作,家里的困难我想办法克服。”妻子的理解让岑建杉感到很欣慰。
岑建杉精通电脑技术,对电子病历的排版、编辑十分熟练。在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他发现不少年轻医生病历书写不规范、不严谨,工作之余,他精心制作了完整的电子病历模版,手把手教给当地的年轻医生。“缺乏经验的医生可以比着模版写病历,既规范又大大提高了效率。”在岑建杉看来,书写电子病历也是临床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业务技术。
暖暖援疆路,浓浓援疆情。在美丽的巴里坤,年轻援疆医生岑建杉正在以爱为纽带,用医术作桥梁,默默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守护着边疆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