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图书馆外景 本报资料图片
孩子为其轻声诵读的家长、面对笔记本电脑查阅资料撰写毕业论文的大学生、看书或者写作业的中小学生、徜徉在哈密市图书馆内,这样的场景在各楼层的借阅厅里和自习室里随处可见。
正在三楼借阅大厅的窗边做数学习题的热孜万古丽.卡德尔,是市一中高二学生。暑假里,她把图书馆当成了学校,像正常上下学一样,每天都会准时来到图书馆,在这里读书学习。
“天气热,家里吵,图书馆清凉安静,是最好的学习地方。”热孜万古丽.卡德尔说。面对即将上高三为高考做准备的压力,她说自己有着充分的自信,“算上今年,我在这里已经连续度过了两个暑假,一个寒假,我相信努力就有回报。”
在炎热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哈密人选择来到市图书馆,享受图书馆营造的“清凉”环境和读书逐梦的快乐。在图书馆二楼大厅的读者统计实时显示器上,记者看到,8月9日到馆人数为1003人,办证数量为19个,年初至现在累计到馆人数为10.95万人。
“最多的一天,到馆人数到达1800多人。”市图书馆副馆长王芳说。对于市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讲,现在他们每天接待的读者人数,是他们在老馆工作时不能想象的。
“在新馆投入使用之前的老馆,每天到馆的读者平均维持在30人左右。”王芳说。
对于这前后30多倍甚至是60倍的数据增长,王芳坦言,这是河南援疆对书香哈密建设的巨大贡献。
2011年,哈密市图书馆做为河南援疆“交钥匙”工程正式动工建设。工程总投资5624.96万元,为全额援疆资金,总建筑面积10500平方米,地上5层,藏书规模50万册,阅览座位1200个,网络终端10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6000人次。
工程的交付使用们,一举改变了原来旧馆的落后面貌,哈密市图书馆从软硬件方面实现了整体的质的飞跃,成为一个融学习阅读、信息交流、文化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现代化图书馆,其信息化、网络化程度由此可见。
新馆开馆之前,馆内职工轮流到河南图书馆进行了业务培训,河南省还派图书馆专家到哈密进行开馆前的业务指导。开馆后,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先后捐赠图书,丰富了馆藏。河南省图书馆每年都组织专家到市图书馆进行各类培训,使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迅速得到提升。
自开馆以来,市图书馆到馆人数达到了36万多人次,年均文献外借量20万册次,持证读者数量达到了96430人,占到了服务人口616700人的16.64%。
市民马那普.依布拉音带两个儿子在市图书馆一次借了6本童书。他高诉记者,大儿子今年8岁,小儿子4岁,两个人都特别喜欢看书,之前他一直从网上个书店购买,但是自己买书的速度跟不上孩子看书的速度,“就那么一本童话书,最多一天就看完了,看完之后就又要看新的。”
在儿子看书愿望和看书速度的“迫使”下,今年,马那普.依不拉音到市图书馆办了借阅证,“一次可以借到6本,每周都要借一次,选定好书后,10秒钟不到就可以借好,太方便了。”
说到市图书馆给他们父子带来的便利和快乐,马那普.依不拉音说,这对我们老百姓来讲,不仅节约了买书的开支,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选择,营造了一种浓厚的读书学习环境,“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感谢党的关怀,感谢河南人民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