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伊州区东郊开发区建起了一座新村-——幸福村。伊州区700多户农牧民陆续从深度贫困的山区搬来,成为幸福村的村民。
如今,幸福村道路平阔,设施齐全。短短半年时间里,昔日里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农牧民,今日生活在现代化的美丽乡村里,个个舒眉展目。幸福就“写”在村民们的脸上。
眼前的一切,离不开哈密市委和伊州区政府的关怀和努力,也离不开河南援疆的项目的大力支持。
“农牧民尽管搬进了新居,生活环境和条件改善了,可个别人的头脑仍然封闭,思想仍然落后,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搬出来’只是起点,‘富起来’才是难题。”伊州区东郊管委会主任杨艳娟说,这是幸福村刚建成不久,市委和伊州区委最担心的事。其实这也正是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领导们的所思所想。
搬迁农牧民多数来自高寒山区和边远牧区,几乎没有什么家底,能自主创业的人少之又少;让他们到城区打工,同样存在着文化程度低、工作能力有限和适应性差的问题,尤其是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懂汉语,适合他们工作实在太少。
“有些长年累月生活在深山的牧民不会讲汉语,等他们学了汉语再找工作,谈何容易。”伊州区东郊管委会副主任阿不都热热合曼·阿不力孜提起这事愁眉不展。他说,幸福村社区建成后,社区和周边纺织、食品等多家企业对接,解决了70名农牧民就业,社区内保安,绿化等公共服务岗位也解决60人就业,但还有一部分农牧民就业困难。
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领导们认识到,对于这些从深度贫困山区搬迁来的牧民,采取产业链扶贫的模式,最适合他们的莫过于就近就地解决就业了。
今年年初,围绕搬迁农牧民就近就业问题,河南省投入援疆资金9700万元,用于幸福村的扶贫产业建设项目,建设农牧业生产加工区(含就业培训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如今,河南省援建的产业扶贫项目已初见成效。
“我们一家四口以前住在山区,只有十几只羊,一年下来只能吃饱肚子,挣不上钱。搬过来以后,社区推荐我和我丈夫都找到了工作,我在离家这么近的东郊农场打工,我丈夫在社区物业公司管水电,一个月我们可以收入4000元钱。”从伊州区天山乡搬迁来的维吾尔族牧民茹仙古丽·艾尼莎高兴的说。
茹仙古丽说的东郊农场是伊州区政府利用援疆资金,回购当地企业的1.4万亩建有观光挂果大枣的园艺地,土地由企业统一管理经营,每一名农牧民都参与收益分红,还可接纳大量农牧民长期务工。
给枣树剪枝、平整田间道路、除草等简单易学的劳动,不需要多高的文化程度,对于农牧民来说,只要身体健康,都能轻松应付,因此,这种离家近、能挣钱,还方便照顾家庭的好事,深受农牧民欢迎。阿不都热合曼告述记者,目前东郊农场发出招工通知刚满一个星期,来打工的搬迁农牧民已达到310名,他们从过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牧民,转变为每天之上8小时班的工人,都由衷地感到自豪。“这么大的农场要大量招工,这几天还有更多的村民要来这儿上班。”走在东郊农场枣树地边,看着那些正给枣树剪枝的农牧民,阿不都热合曼说话的口气也变的轻松了。
据了解,利用援疆资金,东郊农场将打造成为集特色林果业、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业、休闲度假娱乐业、特色养殖业为一体的扶贫产业园区。“产业园区建成后还能提供近千个就业岗位,农牧民就业、创业的渠道会更多,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呢!”杨艳娟说。
幸福村村民在给枣树剪枝 马志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