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婧
河南省实验中学援疆教师徐征涛是在焦裕禄精神的熏陶下长大的。2013年、2017年,徐征涛分别作为第八批、第九批河南援疆干部来到哈密,在兵团十三师红星高级中学担任数学老师、班主任。当时,他告别刚做了手术的母亲和准备中考的女儿,带着焦裕禄的精神来援疆。五年来,徐征涛在三尺讲台上把爱都献给了莘莘学子。
父母病 却远行
2013年3月徐征涛第一次援疆时,他的父母都已年过八旬,身体多病。他是家里的长子,家里姊妹几个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只有他识文断字,所以他为援疆离开父母,心里也是不平静的。
2014年暑假快结束时,徐征涛的父亲摔断了腿,他看着打上钢板就匆匆奔赴新疆,离开时,父亲没有半句怨言,可他母亲几近失明的双眼里却满是不舍,喃喃地说:“不知道你还能不能看到你爸。”
等徐征涛再回家时,他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行走都十分困难了。
2017年初,第八批援疆快结束之际,徐征涛带的这届高三学生还剩半年就高考了。学校校长、年级主任都找过他,学生也说:“老师,你能不能带我们到毕业啊?”徐征涛没有犹豫,主动向学校提交了申请。
没想到春节放假回到河南,徐征涛84岁的母亲就病了,医生检查说99%是恶性肿瘤,术后母亲刚苏醒,他就赶赴机场飞到了哈密。“我那时十分矛盾,我多想留下来照顾母亲,可是一想到自己在哈密的学生盼着我回来上课,我怎能让学生失望?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下了飞机,徐征涛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愧疚之情,找了个没人的地方,面对旷野戈壁,嚎啕大哭。之后,他毅然走上高三备考的讲台,开始第二次援疆,与学生一起冲刺高考。
心中装着瓜乡学子
“我的家乡在兰考,从小我就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深受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徐征涛说。
刚来哈密时,流鼻血,喉咙疼,诸多不适,远离家乡,亲人的抱怨,他都要自己面对。有一次做个小手术,他也忍痛咬牙回到学校,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学生见他疼得满脸是汗,递来纸巾,劝他休息,他说没事。还有一次他感染了皮肤病,几个月没好,河南的医生朋友劝他回郑州治疗,因为怕耽误学生功课,他还是坚持到放寒假,才住院治疗。
可是徐征涛的女儿,在她最需要爸爸的时候,他都不在。第一次援疆开始时,距离她参加中考还有100天;第二次援疆时,距离她高考只有半年,每次女儿让他讲题,他回到宿舍都快凌晨了,电话那头的女儿已经睡了,徐征涛未曾给女儿讲过一道题,他把对女儿的愧疚化为对瓜乡学子的爱。
“因为,我不仅是一名教师,还是深受焦裕禄精神影响,在党旗前宣过誓的援疆干部,我知道我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徐征涛说。
“老师,我要像您一样”
就在前几天,徐征涛查到了高考分数,他乐坏了,他带的班级高考成绩比一模二模的一本上线都要高,在今年高考数学题比较难的情况下,他教的学生数学成绩也取得了大幅度提升。学生桑田涛数学考了130分,面对老师,他激动地说:“老师,我要像您一样,当一名数学老师。”学生李清玲被录取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她给徐征涛留言:“老师您不仅教给我们数学知识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从您那里学会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个学生一直接受徐征涛义务补课,高考也考出了理想的成绩,家长感激之余在微信上给徐征涛转了666元,留言说:“您的付出无价,知道您的孩子高考,祝您孩子一切顺利。”徐征涛拒绝了,让红包自动退回,回复到:“您的心意我领了,孩子的进步是对我们老师最好的报酬。也是我们援疆教师的职责和目标。”
徐征涛在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天山脚下的禾苗,这些收获也源于他前期认真的研究。他发现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足,就利用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自己的理想大学和职业目标上墙;他对学生提出要求,分层次作业,只要学透学精,作业可以少做;他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堂上自己讲课,成为学习主体。
每天晚自习,不管有没有徐征涛的辅导课,他都会来班里,只要学生需要,他愿意随时陪在学生身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来援疆时,徐征涛就谨记上级给援疆教师提出的要求,把河南省实验中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成熟的经验在援疆工作中进行推广和发扬。徐征涛积极投身学校的“师徒结对”工作中,带领刘红玲、于乐峰两位老师精练公开课,指导他们多读、多看、多思、多尝试,两位年轻老师进步很快,参加学校“青蓝杯”青年教师公开课大赛,出色的表现受到评委好评。徐征涛本人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优秀援疆干部。
“回望走过的援疆路,我无愧于心,我带的普通班数学成绩大幅提高,实验班的高考成绩创历史新高,我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的任务,总算不辱使命。”徐征涛说。
责任编辑:王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