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本不大,厚厚的,一大半被文字填满。上面记录着河南济源市住建局工程师李广援疆196天的点滴日常。
时在小满,通过电话,记者联系到已经回家27天的他。“我叫李广。”他自我介绍。
来新疆,一直以来是李广心中的梦,“想去走一走,看一看。”
去年7月,得知有柔性援疆计划时,李广第一时间报了名。
他是10月7日到达哈密的。天还有些热,但让李广感到更热的是,师市领导干部及职工群众的热情。
“天很蓝,云很近。”这是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李广被分配到火箭农场经济发展办公室担任副主任,协助做好团场项目管理工作的同时,为城镇建设出谋划策。
李广正在翻阅援疆工作本。受访者提供
相较于原单位,工作细碎了些、繁杂了些。但成就感一点儿不少。回顾这大半年,李广用“被认可”3个字作答。
一是被服务项目单位认可。刚来没多久,在检查团场一住宅小区建设现场时,李广发现,该建筑工地的混凝土运输、砂浆拌合测温记录有待提高,混凝土温差过大,黏性不高,会对后期施工有一定影响,他建议设立温控员,做好温度、温差记录,保证入模温度达标,有效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
在团场工作的大半年里,李广每周都要花2至3天的时间去项目工地检查,为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完善施工措施,并与现场施工人员讨论施工方案。期间,他提出了一些方便、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对建筑物周围做围护保暖措施,确保增温、保暖到位;按规范铺设临时用电线缆,合理设置分线箱,方便施工人员使用等。其中一家建设单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河南干部,有水平!”
二是同事的认可。来之前,李广在原单位从事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工作,在前期预算、招投标、监管等方面经验丰富。临行前,火箭农场经济发展办公室负责人周爱华有些不舍,“要是时间再长点,就更好了。”
李广的笔记本其中一页。受访者提供
翻开笔记本其中的一页,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行字:“周四,晴。1月22日至24日,与同事交流济源示范区工作方法、经验材料……”
下面列举了5个方面的内容,着重对闲置厂房、场地利用率进行交流。
笔记工整,字迹清秀。如他个人,工作中严谨、交流时耐心细致。
在交谈中,李广多次强调:“援疆过程中,我们是相互学习,兵团人身上那股子劲儿,更值得我学习。”
李广记得,临走的那天,是4月20日。
下午,从宿舍出发,汽车沿着火箭农场主干道绕行一圈,树木郁郁葱葱,生机十足。他不知道何时再来,只是在内心里衷心祝愿,火箭农场的明天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