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新星职业技术学院援疆支教团队,在校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欣和副校长宋新带领下,走进巴里坤和红山农场,前往红色教育基地“杨忠贤纪念馆”、“红星石”、“红山农场八连连史馆”,开展“感悟军垦文化,传承兵团精神”主题党日活动。追寻屯垦戍边足迹,感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进事迹,汲取军垦开荒拓土奋进力量,不忘无私奉献初心使命,进一步凝聚起教育援疆团队合力,发挥好援疆作用。
巴里坤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记录着丝路重镇辉煌历史的“清代粮仓”,为乾隆38年清政府拨专款修建,共八栋24间,粮仓为土木结构,墙壁极厚,仓顶有通风楼,总仓容量4.8万石,其设计处处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过去粮仓装的是看得见的粮食,现在则更多承载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文化内涵,这些更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食粮。
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杨忠贤纪念馆,支教团队了解到:杨忠贤扎根牧区37年,一心一意为各族农牧民群众治病救人,把一生都献给了草原人民和他所钟爱的医学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1999年9月17日,杨忠贤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他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被国家卫生部授予“人民健康好卫士”称号。大家被杨忠贤同志的为民情怀和扎根边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深深震撼,在思想上和心灵上受到了深刻的洗礼,凝聚了大家的援疆本心,激发了争做优秀援疆教师的热情。
教师们在“红星石”前合影
在“红星石”前,教师们看到的绝不是一块简单的石头,而是一段能够载入兵团建设发展史的历史辉煌,是十三师几代人血液里流淌着的一种文化符号,是十三师“红星情结”的延续和继承。
教师们跟哈萨克族牧民交流
在红山农场八连,第一代军垦战士战天斗地,开荒造田,兴修水利,筑路建房,铸就了一座座红星精神的丰碑。闪闪的“红星”,体现了兵团人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的精神。援疆教师纷纷表示:我们将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精神,把自己的光辉也融进这一星碑。
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激发了援疆教师们为祖国边疆教育奉献的热情,是援疆教师与那些曾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战斗、劳作人们的一次次心灵对话,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精神也必将在每位援疆老师的工作和生活中,在新时代援疆的征程中发扬光大!续写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