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夏天
总有年轻人为自己的将来做着选择
读哪一所高校
去哪一家企业
或选择在哪一座城市生活
而每一个夏天
总有那么一群年轻人
做出同一个决定
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从2004年的那个夏天开始,他们选择走向远方,与城市繁华的潮流逆行,一路奔赴边疆,奋斗在西部。在这片热爱的土地上,用技术与才华解锁发展难题,用耐心与关怀重塑美好童年,用汗水与努力改善职工群众生活。他们从不孤独,在志愿路上,总有同行者,他们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
带着理想西行
这是一个集体大行动。
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旨在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或在读研究生,到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并鼓励志愿者服务期满后扎根当地就业创业。
2023年7月,新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师市。(图片来源于兵团十三师团委微信公众号)
2003年,403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开启了新疆的“西部计划”元年;2011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新疆专项正式设立;2014年,西部计划“小白杨”地方项目应运而生……2023年4月12日,新年度新疆西部计划招募启动,仅一个月时间,就有5万余名大学生报名,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一倍。
项目从无到有,收获从小到大。新疆西部计划实施规模逐步扩大,志愿者数量由2003年的403人,至2023年的万余人,人数连年增长。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是一个带着些许理想主义情怀的群体。这种情怀,有的是想去基层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能力,去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是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对边疆风土人情的好奇和向往。
2018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刘长安属于前者。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对刘长安来说,这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路。
刘长安在大学期间曾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社联主席,一直表现优异,成绩突出,曾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共青团员和优秀大学生干部,是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同学们都认为他将有一个远大而又美好的前程,可他一毕业就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直接来到了新疆。
同学们惊异于他的选择,只有刘长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年少时,他曾看到电视中到西部支教的大学生在贫瘠的山乡,献身教育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临近毕业时,刘长安看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宣传,构图鲜明的海报又一次触动了他到西部报效祖国的决心。
刘长安没有和家人商量,便通过网站报了名,审核通过后,他才打电话告诉家里。他说:“支援边疆是祖国建设的需要,是西部建设的需要。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支援边疆是青年报效祖国的美好形式,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美好途径。”
刘长安来到新疆后,在分配工作前,领导逐一与志愿者们谈话,了解大家的思想动态和岗位诉求。刘长安主动请缨要到基层一线服务锻炼,他说:“我在农村长大,能吃苦耐劳,这次早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希望能到真正艰苦的基层去服务,到真正能锻炼人的地方去历练自己。”
带着这份热忱,刘长安来到红星一场,负责团委、工会、妇联等多项工作,面对陌生而繁杂的工作,他总是自觉克服困难,主动适应环境,得到了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
2019年8月,一年的志愿服务结束,刘长安被评为“2018——2019年度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当大家考虑要不要延期服务时,他选择不再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延期,而是毅然决定扎根边疆。如今,在师市行政服务中心履职。
“我已经深深地打上了兵团人的烙印,我爱这片土地。”他说。
大学生与西部共赢
这是一项集实践育人、就业促进、人才流动和助力扶贫为一体的大工程。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这个可以提供到西部基层就业实践机会的平台,每年让成千上万的大学生自愿从中东部流向西部地区,最终实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不管从哪个角度讲,这都是一项双赢或是多赢的工作。
几乎每一个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都可以实现这种多赢,他们放弃优渥的生活、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换来的是丰富的人生阅历、自身的成长和服务地发生些微的改变。
毕业于河南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薛路路,2009年报名成为一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了当时的农十三师红星一场医院。
薛路路所学专业是口腔医学,当时,医院里加上他共有两名口腔科医生,他们每年定期为团场学校学生进行免费口腔检查,并免费为孩子们做窝沟封闭,受到了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薛路路(右)和王晓培。
原打算服务期满就回去的薛路路被兵团人的热情和质朴所感动,一年的志愿服务也让他真切地感到,这里需要更好的医疗服务。在志愿服务期即将结束时,他做出了人生的重要决定:留下来!同时,他鼓励已在偃师市人民医院工作的女友王晓培也来新疆看一看。
2011年,带着对爱情的憧憬和对新疆的好奇,王晓培踏上了来新疆的旅程。在这里,她感受到了当地职工群众的热情,经过慎重考虑,她也决定留下来。之后,她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红星一场医院的招录考试。
原本从事市级医院心内科护理工作的王晓培来到红星一场后,虽然条件不如原单位,但她很快就适应了团场医院综合性的护理要求,不管是夜间出急诊、为患者洗胃,还是为产妇接生,她都得心应手。
不只是薛路路和王晓培,20年来,很多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追随内心的召唤奔赴西部,贡献了青春,收获了成长。
据统计,20年,已有4.4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新疆,投身基层,扎实工作;有30%的志愿者在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新疆就业创业,为新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触动心灵,引领人生
这是一份能够触动大学生心灵的事业,在潜移默化中引领着他们的价值观。
在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接触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他们说起在这里服务的快乐。“那是一种被需要的快乐,被尊重的快乐,被关心的快乐。”
事实上,这种“快乐”很多人并非一开始就能体会到。
202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的徐山一开始面对陌生的环境,也曾彷徨无措,但这更是他成长最快的一年。
一年间,徐山和同伴们一起走过茫茫戈壁,看到了不一样的笑容,体验了别样的人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有很多难忘的回忆:走进连队为广大职工群众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向滞留不能返乡的务工人员发放衣物;为居民送春联;作为一名腰鼓队员参与团场社火表演;在条田里植树造林;为需要帮助的人献血……
“志和者,不以山海为远。”徐山一直以此作为人生格言。
服务期满扎根边境团场的王欣也曾打过退堂鼓。
从2007年至今,王欣在红山农场已经工作了16年,除了财务相关工作没有从事过,团场的其他岗位全部干了一遍。
很多人感叹她在团场16年的坚守,但她也曾动摇过:“尤其面对满脸晒斑、孩子需要求学、老人患癌症需要就医的时候,我也曾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可最终还是留下来了。”
因为王欣觉得,这些困难只是一时的,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和职工群众的期待,自己能做到的就是把根扎深、扎牢,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大风吹倒,才能有朝一日开出漂亮的花。
“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共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