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由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的中央媒体、援疆省市媒体以及自治区媒体的“四季看新疆第二季”之“沿着河湖看新疆”全媒体报道团队走进花园乡花庄子村、新安绣馆以及石人子乡高家湖湿地景区等开展了主题采访活动。
采访组的首站是花园乡花庄子村“妈妈的味道”巴里坤年馍小作坊。采访组看到小作坊负责人翟玉春正在制作顾客们预定的年馍,做好的年馍散发着麦香、油香、香豆子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
随着年馍市场的扩大,花庄子村抢抓机遇,于2022年年底申请注册“妈妈的味道”年馍公共品牌,推动年馍向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今年5月,翟玉春在县城宁远路开了一家“妈妈的味道”馍馍店,随后在村里又开了一个年馍制作小作坊,目前,有7名村民在翟玉春的小作坊里务工。主要加工制作蒸饼、油酥馍、白馍馍、干粮子等6种本地特色美食。
翟玉春说:“我现在做的馍馍就是销售到乌鲁木齐、昌吉、哈密伊州区、吉木萨尔、还有巴里坤县城,一天能销售5到6袋子面粉,一个月有1万来块钱的收入。”
来自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日报等多家著名媒体的记者在“妈妈的味道”年馍小作坊停留了2个多小时,对翟玉春和村民们进行细致的采访,对各类年馍制作过程进行了现场直播和制作抖音短视频,赢得了广大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农民日报记者王冠说:“来巴里坤之前我对整个新疆的巴里坤地区没有概念的,那么途中过来看到了草原、牛羊,现在的草已经黄了但对我来说非常美的,挺漂亮的。那么今天来到了这个年馍的基地,油馃子、蒸饼、还有各种花卷,它们统称为年馍,我每一个都尝过了,真得觉得太好吃了,为巴里坤美食点赞!”
采访组走进巴里坤县新安绣馆,艺术的气息扑面而来,森林、雪山、人像,绣娘们一针一针绣出来的安绣作品制作精良,引人入胜。巴里坤县新安绣文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属当地招商引资传统文化企业。2017年以来,新安绣馆采取“公司+培训基地+农户”的现代化运营模式,结合巴里坤县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独特自然资源,推动当地妇女学刺绣技艺实现就业增收,目前,累计培训哈萨克族绣娘300余人。努尔江·毛提汗今年6月份从伊犁师范大学毕业,毕业以后参加短暂的安绣培训,成为了新安绣馆的员工。
努尔江·毛提汗说:“我来新安绣馆已经是2个月的时间了,我对刺绣也很感兴趣,因为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影响,从妈妈那里学的,这个安绣的绣法和哈萨克族的绣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拿的这个绣花针特别细,而哈萨克族绣法拿的是比较粗的针。我现在每一个月的工资是差不多就是2000多。”
中国日报记者吴燕博第一次来到新疆,在新安绣馆内吴燕博拍了近100张照片,融合了当地特色的安绣产品,让吴燕博印象深刻。吴燕博告诉记者:“我想象中的巴里坤和现实中的巴里坤确实不一样,各族群众很幸福,很团结,安居乐业,收入也很高,回去以后写更多的新闻报道,给更多的人介绍美丽的巴里坤,让更多的人知道祖国西北的这片热土”。
吴燕博说:“我边拍边了解,我拍了很多的图,特别生动,首先这些图应该很吸引我们的海内外的读者,我是中国日报社国家英文日报的,我们有很多的平台也就是海内外平台,相信我们海内外的读者对传统文化通过刺绣的方式,尤其是一些中国的古画,风水这样的刺绣的方式做出来的作品应该很感兴趣。”
在石人子乡高家湖旅游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大家观看高家湖景区宣传片,深入了解高家湖如何成为如今闻名于疆内外的旅游景区的过程,并参观了景区的高空玻璃滑道、水上餐厅,民宿、农家乐等。
2020年以来,巴里坤县按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建设标准,对高家湖湿地实施了道路扩建、村庄亮化、电网改造等项目,新建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了高家湖湿地景区服务功能。同时,结合高家湖乡村湿地风情节活动,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形成了集观赏性、表演性、民俗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特色景区,让更多群众与游客参与其中、乐享其中。截至目前,高家湖景区已有大小农牧家乐20家、民宿4家、鱼塘休闲3家、奶制品加工销售作坊15家,发展休闲垂钓、划船,马术体验等景区服务业。提供就业岗位210余个,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新疆日报记者社记者魏永贵说:“第一次来到高家湖,感觉非常震撼,没想到这个高家湖这么美丽,然后这边旅游基础设施这么齐全,民宿也非常有特点,星空民宿很有特点,我是一名记者,到高家湖看完之后我要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多写一写高家湖,多拍一拍高家湖,让更多的人知道高家湖,更多的人喜欢高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