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正是冬天最寒冷的日子。此时此刻,再冷的天气也抵挡不住村民们做年馍馍---这件最高兴,也是一年中必须做的家务事。现在,你若到花园乡各村到处走走转转、溜达溜达,在村庄外老远就能看到袅袅炊烟、热气沸腾、烟雾缭绕的景象,走进农家小院就会听到阵阵欢声笑语,如果推门进去就会有一股扑鼻而来的面粉的麦香、菜籽油的醇香,会更让您心旷神怡,陶醉当下。
“你给我教一下馒头上的花花字,咋木做的?”“用这个镊子,你看,放馍馍上摄紧后松手就好”“包勒得、包勒得...”花二组年慧霞正在给邻居达汉·沃尔孜汗手把手教陌馍馍上咋样镊花纹。走家串户的我,说时迟那时快,打开相机按下快门,咔嚓咔嚓便把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的邻里情,民族爱记录在相机里。
“妹妹闻一闻,奶奶做的黄馍馍香不香?”“嗯、嗯......真香!”“奶奶我们也要和香馍馍照像!”幸福是什么?各民族同乐互学的和谐温馨画面不正是幸福的体现吗?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看,这么多年来,每年过节蒸馍,她们都过来帮我,她们忙时叫我,也随叫随到。今天,沙依热汗·吐尔逊,看到我架起了蒸笼,烧上了“鏊子”,她就叫上巴哈提古丽·加列力汗、夏提合古丽·胡安德克姐妹们赶来帮忙”“记得,以前父母们都是用麦草做燃料,现在,与插花安置来的牧民们相处久了,看到她们烤馕时用羊板粪,温度容易掌握,没有烟灰,干净,如今我们也用羊板粪烧馍馍!”花七组蔡刘英边揉面边说道。
蔡刘英,多年开商店,为了交流方便,她抽空就向周边的哈萨克族姐妹们学哈萨克语,尤其是百货品的名称,多少钱等一些日常用语。周边的好多哈萨克族姐妹们,也都向蔡刘英学习国语,相互交往交流时间长了,姐妹们到一块都是用双语聊天,一会儿国语,一会儿哈萨克语,聊得特别嗨!听!“这是香豆子、芝麻、花生米、红曲、黄曲,蒸蒸饼用的调料,一能增加色彩,二能改善口味...”“我们撒,你看,行不行”“加克斯、加克斯”“下次我们做馕的时候也放点花生、芝麻,味道可能会更好...”“馍馍上为什么要点红点点?”“这是父辈们传下来的,意思是希望来年日子越过越红火,也代表喜庆的意思,是农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这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琐事,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和谐之风吹遍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离不开民族大家庭中的关爱和帮助!其实,只要我们不断地去呵护由亲情、团结、互敬、互爱组成的民族团结大家庭,只要我们永远像一家人一样相处,就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的更加幸福、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