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密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广泛深入开展交往交流交融,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建设美丽新疆、甜美哈密汇聚强大力量。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疆位居前列,哈密整体经济实力在全疆地级市排名第3位,进入第一梯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瓜乡大地提振了“精气神”、唱响了“主旋律”、引领了“新风尚”、汇聚了“正能量”。
坚持高位谋划,提振交往交流交融“精气神”
始终从政治上把握,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更好地聚焦主线。市委高度重视、高位推动,将民族工作纳入政治考察、巡察监督、政绩考核,不断扩大各民族交往范围,不断扩容各民族交流层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依托哈密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将促进“三交”与助推各族群众生活品质提升相结合,在“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谋划,搭起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制度架构。借力援疆资源,优化“三项计划”,打造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互动平台。与河南省7个市县签订铸牢共建协议,与陕甘青蒙四省八市结成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同盟,“三交”领域不断拓展,瓜乡大地谱写出新时代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彩华章。
深化对口援疆,唱响交往交流交融“主旋律”
哈密是西域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密集交汇处,昆吾国西迁哈密、左宗棠“崇武军”数千河南兵勇、13年河南对口援疆哈密,10万河南人安居在此,一家亲一家人观念早已浸入血液。近年来,抓住对口援疆优势,亮点纷呈。豫哈携手促融情。举办哈密瓜数字艺术展,打造非遗文创展厅,实施“豫哈情·文化行”等交流活动130余场次,推动豫哈两地各族群众交流互鉴、情感交融。连续4年组织百名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进中原,组织1500余名各族青少年在河南新疆两地结对融情。开行“河南人游哈密”旅游专列213趟,输送游客达50余万人次。开通的郑州地铁“哈密号”,已成为哈密旅游宣传、助农消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于一体的“移动平台”。干部交流促融入。市委主要领导率团赴豫对接援疆工作,掀起豫哈两地干部“三交”新高潮,形成机制化、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2023年全市赴豫考察培训5.2万人次,柔性引进各类人才3000余名。产业援疆促融合。积极探索“政府+商(协)会+企业”的新模式,创新搭建豫哈零碳科技产业援疆平台,掀起豫哈两地民间“三交”新热潮。2023年,河南民营企业家来哈密考察42批300多人次,“投资哈密”叫响中原大地。已引进云景石墨烯、洪大电力5G智慧装备等5个项目,投资额达20.7亿元。企业优先招录本地员工,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将平台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示范工程。
突出载体创新,引领交往交流交融“新风尚”
突出利用主流媒体、新兴媒介,加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介推送,有效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发展平台促共享。聚焦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一标杆两典范”总体定位,着力推动现代产业各类经济业态全要素发展,哈密经济增速全疆保持总体领先态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共建共管促交融。打造“旅游+民族团结”新模式,全年接待疆内外游客1750万人次。建成互嵌式村(社区)142个、学校130个和互嵌式企业2667家、市场20个,全面推动形成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载体创新活局面。布局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和谐社区、企地双赢、文旅融合的“三赋予一促进”示范点位,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动载体不断创新、竞相出彩。“下马崖现象”演绎了“四个与共”的新时代内涵;疆纳矿业将铸牢赋能企业文化,形成了“民族融合发展共同体”;河南援疆企业新疆中驼产业链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中驼”利益共同体登上央视。
抓实文化润疆,汇聚交往交流交融“正能量”
按照文化润疆的部署,充分释放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的倍增效应。宗棠文化满天山。更加注重文化引领,积极弘扬左宗棠文化。成立了左宗棠文化研究机构,在北京成功召开左宗棠历史文化风貌保护与传承规划研讨会,让左公文化可见可感可信,成为具有哈密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挂牌建立文博院等13个铸牢教育实践基地和体验馆,吸引26万群众参观,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更加凸显。豫哈合作促传承。与河南省社科院联合成立哈密东天山研究院,建立全疆首家中学考古社,开展《中原与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研究》,充分展示各民族交往融情的悠久历史。文化浸润聚民心。开展铸牢故事大赛、“明月出天山 华章颂中华”等群众性文化活动900余场次。创作电影《大海道》、歌舞剧《伊州长歌》等文艺精品,各族群众在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中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一首传唱大江南北的歌曲《请你尝块哈密瓜》,唱出了哈密各族儿女的热情好客,道出了中华民族“有朋自远方来”的交往情怀,成为哈密新时代交往交流交融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