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西北地区能源打捆送出的首个特高压工程,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运10年来,持续将新疆丰富的火电、光电、风电输送到华中地区,连续5年外送电量突破400亿千瓦时,累计外送电量突破3500亿千瓦时,2023年,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哈密天山换流站全年累计外送电量472.66亿千瓦时,为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作出积极贡献。
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各项设备及指标运行平稳。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天山换流站作为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送端站,这几天由于风雪天气影响,输送功率维持在5900兆瓦高位运行,为做好冰雪严寒灾害的应对工作,站内加强了巡检频次和巡视强度,密切关注各类设备是否因天气降温影响而出现异常变化。
哈密天山换流站运行正值班员夏才俊说:“根据迎峰度冬保障方案以及春节保电的方案要求,我们根据冬季的特点,加强对设备及消防管道的检查,确保消防管道没有漏水、结冰,确保直流系统运行,确保外送通道正常输送。”
连日来,哈密天山换流站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加强电力设施运行维护,及时排查消除隐患,提高供电保障能力,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
检修人员进行交流滤波器外观检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天山换流站运行副值班员刘江告诉记者,通过换流变全自动巡检系统可以看到带电部位的人工视线死角,比如背面油枕、上部潜油泵等,都可通过这套设备进行监控,为检修工作方案制定、风险管控提供更精确指导。刘江说:“这套设备具有远程红外测温功能,全景摄像头对所有换流变可以实施红外视频巡检功能,监测换流变各个位置的红外测温,及时了解温度是否达标或超标,确保满足运行要求。”
2月17日,哈密遭遇特强寒潮天气,凌晨2点钟,刘江和往常一样坐在值班室内进行视频巡检,发现下引线有覆冰的情况后便立即派出工人前往现场进行处置。刘江说:“如果问题不及时解决,这个冰柱会越积越多、越积越长,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我们需要立刻解决。”
冬季以来,面对电力负荷攀升、严寒天气、设备覆冰等多重考验,换流站全力做好电力电量平衡分析和用电负荷预测,积极应对降雪冰冻天气,加强设备特巡,提高供电保障能力。
检修人员对换流阀厅开展例行检查。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天山换流站依托大电网平台优势,积极组织电力资源,实现了换流站最大能力送电,大力支援了中原地区用电。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党支部书记、副站长黄黎明说:“截至1月31日,天山换流站送电量达到37亿千瓦时。为保证外送电量,我们一方面加强了设备运维,对设备的三箱(端子箱、机构箱、控制箱)加热、六氟化硫气体的压力、主要充油设备的油位进行了全面巡视和处理,对重大设备进行了针对性的防护,在极端天气之前,我们对全站的加热装置进行了检查,加强了节日期间的消缺力量,对于消防管网、充油设备、充气设备进行了重点的巡视,设备运行平稳,外送电量与去年保持基本持平的状态。”
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额定输送功率800万千瓦,伴随着750千伏骨干网架和500千伏电厂的相继接入,天中直流消纳新能源的占比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成为了“绿色工程”。黄黎明说:“目前来看,新能源的占比大概在三分之一,今年,天山换流站加强了新能源的消纳,新能源的占比应该会有一个新的提高和突破。”
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空中拍摄。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自2014年投运以来,成为连接新疆和中原大地的“电力丝绸之路”。运行近10年来,新能源电力外送比例逐年上升,工程输电量突破3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河南标准煤燃烧1.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4亿吨,为满足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需求、助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确保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