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种精神,普通的年、月、日,成为铭刻于人心的岁月坐标。
因为这种精神,哈密人民在改革发展稳定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不断创造新的文明高度。
虽历经30余年的时光,渗透在这座城市中的精神品质,却愈发厚重而清晰。
2月17日,民警与救援人员解救受困车辆。通讯员 杨忠霄摄
2024年2月16日至18日,哈密市出现今冬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寒潮天气过程。伊州区、巴里坤、淖毛湖极大风速均突破2月历史极值,气温断崖式下降,伊州区最低温度为近20年最低。正逢春节返程高峰,连霍高速、京新高速哈密段4万人滞留路上。10级风吹雪也挡不住来自人心的暖流。从星星峡到一碗泉、从白山泉到下涝坝,千里交通线上,哈密党政各部门、各乡镇、各企业、各族干部群众紧急出动、精细服务,疏散安置滞留旅客。公共服务大厅、文化活动中心、学校、酒店、餐厅、旅店、宿舍……,沿线那些暖呼呼的房舍、热乎乎的饭菜纾解了寒风中的焦虑;农牧民腾出了自家的住房,像接待亲戚一样准备了丰盛的团圆饭、手牵手拉起了家常……,暴风雪并没能阻滞节日温情的传递,只是转换了交往交流的空间。
2月17日,在伊州区乌拉台乡乌拉台村村民努尔海霞·乌拉英家中,滞留旅客梁丽一家品尝奶茶和哈萨克族小吃。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文堃摄
2月17日,星星峡镇工作人员给滞留旅客准备了开水。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洁摄
2月17日,滞留哈密的小朋友在看伊州区东河街道青年南路社区工作人员提供的图书。融媒体中心记者 曹新加摄
这一幕幕何其熟悉,这是一种精神在危急时刻总要显现的真实图景。为这一图景注解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呢喃:“哈密,东天山脚下的一座城市,从此我结识了你,于是,你不再是地图上的城市,而是我心中的城,因为你给我留下比哈密瓜还甜美的记忆”。
让我们一起打开集体记忆,回望哈密精神的源起——
1987年7月27日,兰新铁路主线被山洪阻断。9列客运列车、1.2万名旅客滞留哈密。接下来的5天5夜时间,哈密各族干部群众全城动员,帮助救助滞留旅客,诞生了感动全国的“哈密精神”。图为列车恢复通行时,旅客与车站人员道别的场景。资料照片
1987年7月27日,兰新铁路主线在吐鲁番西部被山洪切断。9列客运列车、1.2万名旅客滞留哈密车站,这个只能容纳300人的二等小站遭遇空前的压力。哈密市区内所有的旅馆、旅社、宾馆共计只有2000左右的床位。超过40%的旅客没有携带食物。白天气温高达35摄氏度。在地委紧急动员的那一刻起,整座哈密城变成了一个候车室,党员干部行动在先,5天5夜, 10万城区人口,为旅客奔忙的有6万人次,无偿赠送的食物多达2万公斤。5天5夜,没有一个人挨饿,没有一个人中暑,没有一个人典卖物品,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治安案件。从一天送四餐的铁路老大妈到把厨房搬进广场免费供应的个体饭馆,从设点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兵团农场到自发参与的各界群众,从日夜巡诊的医生到24小时执勤的人民警察、解放军战士,有一万多双眼睛真真切切看见了哈密人民的大爱真情。新疆日报发表社论《哈密精神永放光芒》评价说,“哈密精神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的哈密精神自此传誉神州。
私营饭馆老板王秋爱免费为滞留旅客供应饭菜。资料照片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在那一刻的迸发,彰显了大爱情怀,展现了人心之美,集中反映了新疆门户城市“古道热肠”的精神本色,反映了社会主义哈密“精神资源”积累、升华的价值光彩。“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是被上万受助者叫响的哈密人民的精神特质,是哈密人群体身上“已有”的精神个性,是滞留旅客和媒体记者在感动中发自内心由衷地赞誉,并非在字面上的刻意“制造”,因而更加真实而珍贵,是哈密城市文明最鲜明的标识。
“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精神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积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了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规范。因为“中华民族一家亲”,越是在危难时刻,越能展现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怀;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一方有难,必会八方支援;因为党的号召力,所以一声号令、全城动员,即能全民行动、全力而为;因为爱国,为国分忧、为国尽责就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因为敬业,立足岗位做奉献,就是坚守的精神品格;因为诚信,有诺必践,才有无论任何时候丝毫不减的真诚;因为友善,真诚待人、乐于助人,才有30多年心与心的结缘。
列车开动时,旅客们自发挂出“哈密精神万岁”“哈密人民万岁”标语。资料照片
最美丽的景致在人心,最充沛的力量也在人心。30多年来,面对重重挑战,在时代精神的鼓舞、感召下,全市各族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激情、心无旁骛的执着追求、百折不挠的坚毅干劲,战灾害、战贫困、战疫情,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哈密发展进步的轨迹中,浸透了哈密精神源源不绝的感召力、创造力。
同困难的每一次对撞,总能激发新的精神资源;与挑战的每一次直面,总能催生新的精神力量。“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精神是哈密人民的主体精神。无论是30多年前的生动展现,还是在新时代“德行哈密”建设的生动实践,与时代价值同频共振的主体精神都是不褪色、不过时的生动样本,持续发挥着整合和激励作用。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全体人民的精神气质,是巨大的凝聚力、是能动的创造力,更是决战决胜的战斗力,每个人的社会分工不同,能力大小各异,只要目标一致、团结一心、甘于奉献、敢于胜利,定能无往而不利、无往而不胜。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哈密,这座生长在丝绸之路上的奋斗之城,已进入到了功能定位、发展形态的重塑期。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一标杆两典范”(建设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典范城市、西北五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城市)的总体定位。市委审时度势研究制定《哈密市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将哈密打造成为“平安稳定高效治理的标杆和典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杆和典范、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典范、推进共同富裕的标杆和典范”,以功能性、区域性的领先和示范优势,更好服务和支撑全疆和全国现代化大局。这一战略抉择,有着清晰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更有着鲜明的精神逻辑、实践逻辑。
一个地方,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现出精神与道德的品格和魅力,才能不断进入更高层面的发展阶段。精神不振,再好的机遇也会错失;德行不正,再大的潜力也会流失。我们要自觉把“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传承好、弘扬好、践行好,付诸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让一言一行见团结,让一岗一位见担当,让这种集体精神品格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转化为实现长治久安的坚强支撑,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牢固纽带,转化为奋力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能源。
精神,虽无形,但充盈天地;虽无声,却气势磅礴。历史将见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哈密精神定将伴随着、支撑着、推动着哈密人民一路前行!以精神生产力促进物质生产力,以精神的高度成就发展的高度,哈密在新疆工作大局中必有更大担当、更大贡献、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