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记者从国网新疆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了解到,哈密—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疆电入豫”)迎来“10岁”生日。10年来,这条重要的“疆电东送”线路向河南省输送电量3608.82亿千瓦时,成为了连接西部边疆与中原地区的“电力丝绸之路”。
工作人员正在对光伏设备运行情况进行巡检。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这几天,在国家电投新疆能源化工哈密有限公司红星二场光伏电站里,工作人员正在对电站进行春节前巡检,重点检查发电设备是否正常,尤其是散热风机有无问题,从而保证光伏组件正常运行。电站自2015 年电站并网运行以来,依靠“疆电入豫”工程外送通道实现了电能稳定消纳,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国家电投新疆能源化工哈密有限公司红星二场光伏电站站长李日宽说:“我们光伏电站为‘疆电入豫’工程配套新能源项目,单日最高发电量能达到34万度。有了特高压工程,就有了稳定的疆电外输送通道,电站也有了稳定的市场,2023年我们电站发电量达到了8700多万度,有效保证了电站的经济效益。”
工作人员正在对场站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统一监控管理。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2023年,为了提高发电效率,电站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定期开展逆变器发电量排名,PR测试消除低发电支路等举措,同时采用了一系列智能化设备,有效提高了电站发电量。
据了解,国家电投新疆能源化工哈密有限公司红星二场光伏电站引进了机器人、无人机、灰尘检测仪器等智能化巡检设备,有效降低了一线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保证了电站可靠稳定运行。
为了支持哈密天山换流站稳定运行,从2013年起在哈密区域内配套建设了10台66万千瓦燃煤火电机组、800万千瓦风电装机和125万千瓦光伏装机。作为“疆电入豫”工程最大的电源点,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哈密煤电公司花园电厂,自2015年7月24日投入生产运营以来,积极为新能源消纳,提供调峰调频服务,电厂实现了稳定运行。
在国家能源集团国神哈密煤电公司花园电厂信息管控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数据库信息后台维护。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企业在发展中坚持对照国家安全环保一级企业标准,着力构建良性循环和互动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针对发电用煤高灰分、高碱金属、高氯煤种,容易自燃、结焦、易粘连、高腐蚀等特点和对机组磨损比较大的问题,电厂借鉴国内先进经验,进行了技术改造提升工程。
企业在“双碳”政策指引下,积极探索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结合的创新方式,建成了当时哈密首个煤矿分布式新能源项目,并推动煤电由原来的支撑性电源逐步向调节性电源转变,真正发挥“能源压舱石”的作用。
2014年1月27日,“疆电入豫”工程正式投入运行,工程起于哈密,止于郑州,为国家实施“疆电外送”战略的第一个特高压输电工程,也是西北地区大型火电、风电基地电力打捆送出的首个特高压工程。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六省(区),线路全长2210公里。工程投运10年来,哈密丰富的煤炭、风能、太阳能等能源资源就地转化为充沛电能,源源不断送向中原大地。
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面航空拍摄。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借助哈密丰富的风光新能源资源,这条电力大通道外送电量中,新能源电力占比2023年底超过了30%。”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天山换流站技术主管焦攀说。
十年间,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电网运行需求,运营单位加大了科技投入的力度,智能巡检系统,工业视频、远红外监控等陆续投入运行,有效提高了设备的监控管理力度,保证了设备运行稳定性。
依托“疆电入豫”工程,哈密能源资源优势得到巨大释放,历经10多年发展,哈密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达1710.85亿千瓦时,占哈密电力装机总量的66%。
“当前,我们以‘疆电入豫’工程为样本,着力抓好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建设,为哈密新能源产业的接续发展提供新的强大支撑。”哈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 、副主任依布拉音·克其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