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有一种古树的名字叫“左公柳”,这是左宗棠及部属在进入新疆路途中所栽种的柳树,意在防风固沙,改善环境。据记载,当时经过十余年的护理,确实达到了“所植道柳,除戈壁外,皆连绵不断,枝拂云霄”。
左公柳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曾配合左宗棠收复新疆的部下杨昌浚写的这首诗,刻画了左宗棠驻守新疆的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林业工程师贺双说:“左宗棠来到西北地区以后,发现这里气候干燥、寥无人烟,很多士兵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他命令士兵在路边、城市周围和宜林地带种了很多的树木。左宗棠的老家是湖南省湘阴县柳树随处可见,他对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情愫,就让士兵在这里种植了很多柳树。”
绿树环绕的左公文化苑。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贺双介绍:“我们通过查阅一些资料,了解到左宗棠他不仅注重柳树的栽植,对后期柳树保护也非常重视,在柳树还是幼苗的时期,他就会在柳树旁边放一个红灯笼,就是为了提醒来往的行人或者是车马,注意避让这棵柳树,正是有了他这样的保护意识,所以我们才看到如今的苍天大树。”
在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每一棵“左公柳”树干上不仅挂着标识牌,而且还标记着号码,通过给“左公柳”建立数字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能通过手机地图第一时间定位到每一棵“左公柳”的位置,还能根据每棵树的具体生长情况进行精准化保护。
左公文化苑旁的左公柳。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超摄
生长在河坝旁的左公柳不仅是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植物资源,装点着哈密人民的生活,更是作为历史遗迹与现代城市街景交相辉映,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带。
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哈密区域内的“左公柳”在天山雪水的滋养下依然挺拔,传承着“左公”守护边疆的赤诚,为哈密各族群众造福。
左公文化苑
花甲之年,亲率湘军,抬棺出征;驻守期间,兴修水利、屯田储粮、植桑种柳……坐落于哈密市伊州区广东路北侧的左公文化苑,集中展现了左宗棠临危请命、收复新疆、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历史。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气势恢宏的左公文化苑,是河南援疆资金建设,工程建设投资 1800 万元,于 2018 年 11月30 日建成,占地面积 19.8 亩,主体建筑面积 2300 平方米。2021年6月投入援疆资金1500万元对内部展陈进行布展,2021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苑中设有“经略西域”“浩气长存”“左公在哈密”“数字厅”4个展厅,于2021年10月正式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苑中最让人难忘的是“浩气长存”展厅。该展厅集中展现了1840年至1884年,在清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左宗棠“老怀益壮”、主动请缨、“抬棺进疆”,率军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的历史史实。进入展厅,一幅硕大的彩色画面进入人们眼帘:在崎岖蜿蜒的西征路上,一位胡子发白、身躯魁伟的老人站在一块大青石上,他一手挎大刀,一手握书卷,面带自信和微笑,抬眼望前方。在他的右边,多名士兵合抬一具棺木前行,数不清的士兵跟随棺木后面一同西征……震撼人心的画面让人不禁回忆起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展厅里展示的左宗棠花甲之年,亲率湘军,抬棺出征的画面。左公文化苑供图
“左公文化苑增设文物展柜,共展出150件哈密出土文物,通过实景、实物、实事,让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新疆历史。”哈密市伊州区博物馆左公文化苑负责人张艳丽介绍,2022年5月,该苑被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文物局)授牌“哈密市特色博物馆”,后被哈密市委统战部授牌“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2023年5月,又被评为第二批自治区特色博物馆。免费开放至今,共接待游客约26万人次,成了哈密市新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