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哈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以“石榴花开东天山 团结奋进新时代”品牌引领,以“三赋予一促进”试点为抓手,坚持“融”的导向,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5个、自治区级27个、市级330个。涌现出连续7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的下马崖边境派出所。
“融”入全局 汇聚合力强保障
高位推动,合力共创明思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部署民族工作。建立民族工作协调机制,形成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民族领域重要问题的工作合力,不断完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系统推进,统筹全局谋创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案,与全市各项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推进各项工作行稳致远。
健全机制,强化保障促创建。每年开展民族工作专项督查、绩效考评,化解难点堵点、补齐短板弱项,形成重指导、严督查、抓整改、促实效的良好工作机制,分类指导、量化管理、分级考核,不断巩固提升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
“融”入文化 宣传教育增认同
组织学生走进下马崖乡边境派出所,开展红色教育
加强研究阐释,共筑思想之基。深入挖掘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对白杨河汉唐古城墓地等开展考古发掘,实证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先后打造哈密文博院等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基地和8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坚持以文化人、以史育人,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加强宣传教育,共筑思想之魂。健全完善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深入实施民族团结“六个一批”宣教工程,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民族团结故事大赛等宣传教育活动36万余场次,覆盖干部群众128万人次,让各族群众在文化浸润中凝聚人心,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强化典型引领,共筑思想之脊。持续加大先进典型的培育和选树力度,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评选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巡回宣讲等活动,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好居民”“好员工”“好巷道”等1.5万余个,让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融入到每个社会“细胞”。
“融”入三交 凝心聚力辟新路
哈密市组织百名民族团结模范赴豫考察学习
“三项计划”,同心同行促融合。制定印发哈密市各民族互嵌式发展计划、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和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工作方案,搭建平台载体、丰富形式内容,组织各族干部赴国内其他省市考察培训1.2万余人次、双向交流活动121.2万余人次,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结亲联谊,同心同德话团结。优化完善“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大力开展困难帮扶和“我教亲戚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诵读红色经典等活动,办实事好事1.9万余件,推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结对共建,同心同向谋进步。用好“文化+民族团结”“体育+民族团结”“旅游+民族团结”等载体,深化拓展豫哈多领域双向交流活动。积极探索兵地共建城、兵地融合发展特色城镇等建设模式,广泛开展兵地文明共建、民族团结共创活动。坚持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着力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引导企业积极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融”入发展 发展赋能筑根基
试点工作谋路径。按照“试点推进、示范引领、守正创新”的总体要求,探索开展“三赋予一促进”试点工作,不断拓宽工作维度、创新载体方式、丰富活动内涵,充分彰显“三个意义”。探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建立成长培育机制,培育树木、拓展成林,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
高质量发展作支撑。锚定自治区党委赋予哈密的“一标杆两典范”定位要求,着力推动新能源产业扩能示范、新材料产业加速成长,装备制造产业集成升级、现代物流产业强基跃升、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惠及当地、增进团结上,奋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哈密建设。
乡村振兴添助力。充分挖掘用好哈密瓜品牌资源,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哈密瓜特色鲜果产业链平台体系建设,带动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