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协发布2023至2025年度创新驱动示范市(区)名单,在全国39个市(区)中,哈密市位列其中,成为全疆唯一入选城市。
近年以来,哈密市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培育科技型企业作为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抓手,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几天,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忙碌,他们正在用高端检测设备对企业生产的钛合金材料进行产品检测和评估。
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工作人员使用仪器测试材料硬度。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洁摄
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2020年底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国唯一一家拥有全钛产业链的大型民营企业。企业拥有一批专业强且年轻化的技术研发团队,专业领域涵盖钛渣熔炼、四氯化钛制备、海绵钛生产、钛材加工等全钛产业链的主要环节,是国内唯一一支融合海绵钛全流程生产技术与钛材加工技术一体化的专业技术团队。
2022年,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绵钛产量位居全球第二、全国第二,钛材产量位居全球第三、全国第二,实现产值约24亿元。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企业成立新疆钛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开展科研32项,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20项,新增授权发明专利2项。
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钛材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岳旭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掌握13至20吨大型还原蒸馏炉海绵钛制备技术、大规格铸锭均匀化制备技术、大规格钛合金棒材和锻件均匀化制备技术,以及钛合金宽幅厚板和薄板的制备技术,这些产品在航空、航天、舰船等领域已广泛应用。
新疆湘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技术人员使用设备拉伸实验标距。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洁摄
岳旭说:“目前我们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及新疆大学等高校开展多项课题合作。公司先后获得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授权,自治区级钛基新材料创新产业研究院,参与国家部委科研项目3项,自治区科研项目4项。未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强科研投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扩大产业规模。”
科技创新,不仅为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强了动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也大显身手。
在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实验检测中心,河南省第十批、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研究院院长、教授盛伟正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开展对哈密瓜种质资源的研究。
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研究人员正在采集哈密瓜种质资源信息。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洁摄
实验室内,研究人员对各品种哈密瓜的甜度和性状进行检测并采集相关数据。记者看到,室验室配备了低温环境室、实验气调冷柜等多种储藏设备,便于模拟哈密瓜储藏时的性状变化,这些科研手段的加入,为哈密瓜种质资源的研究提供强大助力。
盛伟告诉记者,作为自治区首批认定的创新研发机构,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在创新驱动方面承载着重要责任,目前围绕能源化工、能源装备制造、能源材料等领域,已逐步成立科研团队,开展相应科研工作。“我们一定会按照自治区、哈密市委、市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认真贯彻和落实创新驱动及相关科研工作。”盛伟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哈密市被中国科协确立为全国第15个创新驱动助力工程试点市(区),先后建成6个博士后工作站,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1家。仅2022年一年,哈密市安排财政科技预算就达6330万元,同时积极组织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已获得自治区各类科技计划立项支持30项,创哈密市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