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河南——哈密,相距2000余公里,一个个对口支援的项目凝结成两地百姓心中浓浓的豫哈之情。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近年来,先后10批优秀中原儿女汇聚在天山脚下,结合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精准化援疆,提升对口支援的针对性、实效性、助力哈密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初至2023年初,是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在哈密市伊州区拼搏奋斗的三年。来自河南洛阳、南阳的39名援疆干部人才和100多名柔性援疆专业精英与伊州区各族干部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施重点工程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产业援疆、文化援疆,多面发力,促进了受援地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厚植了伊州区43万各族人民与中原人民的同胞感情。在洛阳、南阳市的关心支持下,三年来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5.63亿元,实施援疆项目36个,目前已完工项目29个,涉及经贸、旅游、文化、教育、医疗等领域,有效惠及各族群众,有力促进了伊州区产业发展、基础条件改善、民生福祉提升。
“一号工程”改善哈密人居环境
2023年4月,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丰雅园内,新建人行通道下穿铁路工程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80多名员工在不影响铁路运营的情况下,利用夜间加班加点施工。
哈密河分为东西两条河坝,由北向南穿过哈密城区。哈密市委、市政府和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于2019年启动实施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工程总投资5.57亿元,其中河南援疆资金1.3亿元。这项工程是哈密生态建设的“头号工程”,是河南第十批援疆期间实施的“一号工程”,更是改善哈密人居环境的重点民生工程。
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坚持不破坏原有植被、不破坏原有林木、不破坏原有水系生态的原则,通过打通、恢复并最终构建起东西河坝两条绿色水系廊道,实现生态恢复。水清岸绿入画来,生态美景绽新颜,一幅林水相依、蓝绿交织的新画卷,在哈密各族群众面前徐徐展开。到目前,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已建成面积达5300亩的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是生态恢复前的3.8倍,其中新增绿地2157亩,哈密河沿线绿化率由18%提高至78%。两条绿色水系廊道,26公里健身慢行步道……东河坝由北向南建成丰雅园、丰润园、丰裕园;西河坝由北向南建成山水园、百草园、千柳园、复兴园、豫田园、迎宾广场、人民公园、哈密全民健身文化公园、同心园。所有公园免费开放,沿河居民全都实现了出了小区门就是公园门的美好梦想。这项融生态、民生、安全、稳定、文化、团结于一体的“一号工程”,在筑起城区生态屏障的同时,也使哈密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位于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景观带上的哈密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占地面积770亩,由人民公园、左公文化苑、红色文化展览馆、风物哈密展览馆、豫园和迎宾广场等场馆和景观组成,全方位展现了历代中原王朝经略治理西域,左宗棠收复治理新疆,中国共产党人解放建设新疆、稳定发展新疆的历史史实。千姿百态、古朴沧桑的“左公柳”是哈密河一道独特景观。据记载,清光绪六年,左宗棠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部队驻屯哈密,先后在哈密城郊官道及东西哈密河广种旱柳,后人称之为“左公柳”。今天,在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中,专门设置了“左公烟柳”景观。豫园是哈密河生态恢复工程的重要节点,是河南援建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总面积237亩,总投资8900万元,全部使用援疆资金。如今,豫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旅游促销的“网红打卡地”。
哈密河,是绿洲城市发展的依托,记录着城市发展变迁的故事,从寄托求雨愿望的龙王庙,到当年左宗棠入疆亲手种下的“左公柳”,哈密河哺育了团结奋进的哈密各族儿女,她见证着历史,承载着文化。而如今,在河南援疆的大力支持下重新焕发生机的哈密河,使丝绸之路上的历史名城——哈密,更加耀眼夺目。
“教育援疆”提升办学质量
河南援疆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援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助力伊州区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投入援疆资金3.16亿元,实施了城镇幼儿园、乡村幼儿园、豫哈实验幼儿园、豫哈实验学校、伊州区幼儿园分园、陶家宫镇中心学校宿舍楼等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同时整合了教育资源,极大的缓解了城区学校就学压力,为伊州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十批河南援疆选派30名教师到伊州区任教,柔性选派93名骨干教师和227名师范院校学生来伊州区支教,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发挥“传帮带”作用,将河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文化带到伊州区,为教育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途径、打开了新思路。援疆教师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河南日报》采访报道。
“医疗援疆”惠及各族群众
洛阳市和南阳市发挥医疗卫生资源优势,着力帮助伊州区医疗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让更多的各族群众享受到医疗带来的福利。
第十批河南援疆投入资金1.1亿元,实施伊州区人民医院迁建、急救体系建设等项目,切实提高基础医疗卫生硬件水平。先后选派南阳医疗卫生援疆干部人才21名,举办各类专题讲座、授课培训300余期,培训6000余人次,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同时新建改造17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及周转房,实施伊州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切实提高伊州区基础医疗卫生硬件水平。
在硬件设施水平提升的同时,援疆办选派多批医疗技术专家骨干来哈开展援助工作,助力哈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
泌尿外科是伊州区人民医院的弱项,援疆医生李明林到任后亲自主刀60多台手术,他为伊州区人民医院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援疆医生李明林、陈红敏、赵爱萍、陈继红、王宇、王根柱等在援疆期间,始终坚持把治病救人作为天职,通过临床诊治、远程会诊、下乡义诊等多种形式在茫茫戈壁奉献大爱,用一年时间跑遍伊州区所有乡镇、村,用精湛医术架起群众“健康之桥”,让群众健康幸福更有“医靠”。
2022年哈密突发局部疫情,在阻击疫情最吃紧的时候,河南省委、省政府选派医务工作者和医疗专家以24小时到达哈密的速度千里驰援,先后选派3批197名医疗专家援哈抗疫,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产业援疆”推动高质量发展
伊州区第十批河南援疆工作队以强基础、扩就业、促增收为目标,大力推进产业援疆。他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把援疆资金的80%以上用于民生建设,为伊州区各族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十批援疆期间投入资金4100万元,建立了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引进中原研究院成立豫哈经济发展研究院,为伊州区科技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河南省向工业园区投入援疆资金1.82亿元,建设标准化厂房9.07万平方米,增强了高新区对潜在投资者的吸引力,为高新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了平台。
第十批河南援疆工作队依托产业促进就业,引进唱歌的果、天山情乳业、天之丰节能板材、洛阳双瑞风电叶片、德佑生物科技、金风锦辉风电科技、亚农花麒等一批发展势头好、市场前景广、提供就业岗位多的劳动密集型援疆企业,在哈密工业园区落地投产,形成固定资产投资4.22亿元,一大批脱贫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
为了推动哈密农产品资源与河南市场有机互补,建立新疆哈密农产品(郑州)交易馆及新疆商品交易所电子商务平台,打造“哈密特色农产品+郑州销售终端平台”,通过“实体店面+线上运营”实现了哈密特色农副产品线下、线上展示交易。援疆办积极对接河南产品直采体验中心,在体验中心开设具备吃、游、购多重功能的伊州特色体验馆,多方位多渠道展示伊州区特色农产品,提升了伊州区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援疆干部人才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后方各单位开展消费援疆行动,号召社会各界力量采购消费新疆特色产品。组织伊州区馕产品市场拓展考察工作组到河南开展馕等土特产市场推介对接活动,广泛对接农贸市场和超市,为伊州区馕产业和农产品发展搭建了良好的销售平台。援疆干部人才及后方各单位积极开展消费援疆行动,采购消费1100余万元伊州区土特产品,推动伊州区农副产品进入内地市场,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仅2021年一年,南阳、洛阳共销售50多万个哈密香馕,销售额120余万元,土特产品销售额500余万元。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在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开拓农副产品疆外销售市场等方面赋能发力,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修建抗震安居房、实施沁城乡灾后重建配套项目,极大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协调争取计划外援疆资金98万元,实施柳树沟乡一棵树村产业振兴生态改善项目;河南省投资9000万元持续实施就业援疆,建设再就业示范园及富民兴农市场,建设完善农机具交易市场及配套基础设施,有效带动周边农牧民就业增收。
“文化援疆”推动深度交融
伊州区第十批河南援疆工作队把文化援疆作为对口支援疆和文化润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增强认同为目标,围绕自治区文化润疆工程确定的九大任务、八大工程,充分发挥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促进豫哈两地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文化润疆让群众在游览、观赏中接受历史教育。
位于哈密河湿地公园中的左公文化苑,由河南省全资援建,致力于以哈密历史故事为脉络,用文物展示、数字演示、群众传习等形式,让群众在游览、观赏中接受历史教育。
分布在哈密城区的智慧书屋——豫书房,属于智慧阅读提升项目,河南省为此投入援疆资金1600万元。智慧书屋项目的落地,是提升市民文化素质和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城市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让公共阅读融入群众生活,提高群众对图书馆的认知程度,打开社会力量参与公共阅读服务的通道,智慧书屋将会成为各族群众闲暇之余的精神家园。伊州区新建、改建8座智慧书房,书房面积在80至120平米不等,位于城区休闲广场、社区等处,致力于打造15分钟阅读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便利快捷、轻松舒适的借阅环境,让读者充分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伊州区第十批援疆工作队积极配合开展各类节庆活动,平均每年参加各类文化活动近1000场(次),参与举办书画展、舞台剧、“豫哈情·文化行”文化下基层演出等交流活动,引进“梨园春”、“武林风”等优秀文艺节目,通过打造各类文化活动品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推动基层人才结对共建全覆盖,持续深化豫伊两地人才交流,洛阳、南阳2市26个县(市)区与伊州区26个乡镇(街道、管委会)开展全覆盖式人才结对共建,累计向伊州区结对乡镇(街道)捐助发展资金650万元,助力伊州区党建示范点和基层组织阵地建设;同时,第十批河南援疆还推动干部人才培训全覆盖,依托河南省“三学院三基地”等培训资源,建立完善人才培训培养机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训干部人才1.5万余人次,伊州区438名干部人才赴河南学习交流培训,在增长见识、提高思想理论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还实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浸润。
天山成砥砺,黄河为裳带。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在哈密大地谱写了援疆工作的精彩华章,让伊州区各族人民的心与伟大祖国贴得更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干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