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从卷宗中抬起头,活动活动麻木的颈椎和腰椎。
目光从卷山文海不自觉飘向窗外。恍惚间,仿佛看到了家乡那座山。再一定神,哦不,这是天山,不是平顶山。
一眨眼,我已经来三个多月了……
那是一个普通的早上。我像往常一样,六点起床,七点半去单位打卡,送我去省院的车辆已经在院里等着了。就这样,带着家人的支持、领导的信任和朋友、同事们的嘱托,3月15日,我登上了前往新疆的航班,踏上了为期一年的“援疆”之路。
到新疆的这三个多月,经常会接到朋友们的嘘寒问暖:是不是天天吃羊肉串、拉条子,喝伊力特、大乌苏啊?哈密瓜甜不甜?新疆是不是晚上12点天还亮着?
还有朋友问:是不是不用开车,可以骑马上班了?
其实,在我来这里之前,对新疆的一切也是充满好奇的。在平顶山,公交车总张贴着“大美哈密”的广告,哈密瓜等水果的图片让人垂涎欲滴。坐在飞机上,天山的沟壑纵横让我思绪万分:哈密究竟是怎样的城市?这一年我能为哈密法院、哈密人民做些什么?
哈密市下辖一区两县。而我挂职的哈密市伊州区人民法院,管辖哈密市最大的区。其面积占全市60%左右,人口占全市70%,年均受案2万余起,年人均结案460余件,堪比平顶山市受案量最多的基层法院,其办案压力可想而知。
初来乍到,陌生的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错位”的生物钟......晚上八点,初春的中原早已夜幕深沉,而哈密的夕阳尚在头上;一觉醒来,干燥的空气又一次让鼻腔充血......种种变化,让我一时间有些无所适从。
这种低落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太久。伊州区法院的领导、同事们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热情帮助,就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照进我的内心,一扫先前的阴霾,使我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
在这里最常见的是奉献精神。繁杂的任务量反而成为干警们越干越来劲儿的动力,当地法院干警主动加班、减少休息已成常态。每天开庭后,加班到凌晨拟写法律文书是家常便饭;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末休息不保证更是十分常见。凌晨两点多,点点繁星照亮我的下班路,而大楼里一些同事还没有结束工作。这种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日以继夜、快马加鞭追随着同事们奋进的步伐。
2024年4月中旬,我接受了哈密市伊州区人大的任命。每天上午9点到单位,吃饭,做“八段锦”;九点半上班,开庭、调解、调查、写文书、阅核案件、开会,开启一天的忙忙碌碌。不加班的时候,可以晚上八点下班,一加班的话就到十点后了。似乎这样的日子和之前也没有太大分别,只是想和家人打视频说说话时,才发现孩子早已进入梦乡。
新疆之大,大到让人无法想象。就说两个县之间,动辄就是一二百公里;坐动车三四个小时,辗转五六百公里才跨只是跨一个市,再远一点的城市,就要坐飞机到千里之外。
其实来这里三个多月,我一直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有时候周末想出去走走,奈何地广人稀,地市之间都离得远,所以周末基本上都在办公室干活,很遗憾未能成行。然而,领导、同事们的关心爱护,让我的生活虽然简单,却一点都不枯燥。
援疆一年,总要留下些什么。这是一名法院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临行前,省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胡道才给我们提了四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二是要珍惜锻炼机会;三是要忠诚履职尽责;四是要严守纪律规矩。平顶山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史昶伟也在临行前对我有四点嘱咐,一是讲政治;二是讲团结;三是讲奉献;四是讲业务。
对此,我都牢牢记在心里。每天在心中问一问自己“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努力将自己所学所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将内地较为先进的审判及管理经验带过来,把好案件质量关,努力提升审判质效,牢固树立新时代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奋发作为,开拓进取,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贡献自己最大的价值。
收获从来都是因为迎难而上。
作为青年法官,应当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将人民法院“公正与效率”这一工作主题,始终厚植于心;作为共产党员,更应当以奋发有为的忠诚底色,将党员的初心使命深耕于行。
王一丁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一庭一级法官
援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