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戴上翡翠双凤尾,身穿上五彩锦绣衣,八宝罗裙腰中系……”10月14日,和着手鼓和艾捷克的伴奏,哈密市伊吾县下马崖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秦腔《打金枝》选段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演唱秦腔的是下马崖乡泉韵丝路文艺队,这支成立于2006年的乡民间艺人文艺队,20位队员平均年龄52岁,他们不仅会唱哈密木卡姆套曲,还会唱秦腔、豫剧、黄梅戏。“有的队员虽然年龄大,但想法很现代,一直在学习和创新。”下马崖乡文化站站长阿丽努尔·帕尔哈提说。
乡村基层文艺演出队既能唱响中华戏曲,又能唱好传统的哈密木卡姆,是伊吾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实施“文化润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缩影。
近年来,伊吾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紧紧围绕“同心逐梦 驰志伊吾”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资源,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开创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伊吾县军功马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覆盖
加强领导聚合力。多年来,伊吾县把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列为了“一把手工程”,由县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修订完善《创建工作方案》,定期召开常委会会议对创建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并纳入县“十四五”总体规划;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并作为党校培训、党支部“三会一课”等工作的重要学习内容。
完善机制增质效。伊吾县组建了创建工作专班,成立8个创建工作专项指导组,由8名县级领导担任各领域指导组组长,从乡镇到村,层层压实创建工作责任,实现包联工作全覆盖。
强化保障促提升。配齐配强县创建办工作力量,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纳入县财政预算,常态化组织开展互观互学,定期开展调研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育好共有精神家园“常青树”
红色文化凝心铸魂。伊吾县与新疆师范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邀请资深专家学者深入挖掘伊吾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弘扬伊吾40天保卫战的历史意义、时代价值。打造烈士陵园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下马崖边境派出所国防教育基地等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推出《永恒的丰碑》《军功马》等红色文艺精品。讲好历史故事,抓好尖甲坡遗址考古挖掘工作,用好胜利峰、下马崖古城、阔吐尔烽燧等旧址遗迹,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讲好伊吾儿女世代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守卫祖国边疆的故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文化润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创新胡杨文化旅游节、伏羊文化旅游节等文旅节庆的各项活动,下马崖清泉节成功申报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实施文明创建、公民道德建设、时代新人培育等工程,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开展“科普进校园”和科普研学活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普及率达到98%以上。
夕阳下的伊吾县城
交往交流交融中绽放“石榴花”
多年来,伊吾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全县各族干部职工与各族群众结为亲戚,全县中小学生与河南省中小学生“手拉手”结对子,常态化开展“我和亲戚游哈密”“游家乡、看历史、爱祖国”等群众性实践活动。
在城乡建设中,伊吾县实施互嵌式发展计划,全县小区实现互嵌式居住率达100%、城镇化率达75%。招引疆内外企业400余家落地,吸引4.2万人来伊务工就业创业,实现互嵌式发展,培育和引进广汇、疆纳、慧能、中驼等一批龙头企业来伊投资兴业,形成共建共享的发展共同体。
伊吾县坚持在文旅发展中抓好各民族群众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发挥对口援疆优势,大力实施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积极培育和打造“红色伊吾·壮美胡杨”旅游品牌,年均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