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心石榴籽”民族实践团聚焦援疆建设发展,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改革中心工作,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更好建设美丽新疆做出贡献。通过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新疆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面貌。
作为河南大学暑期特色实践团队,围绕在新疆建设发展一线的各类人群进行深度访谈,纵向梳理,横向对比,构建历史叙事。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引擎并对西部区域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案例补充,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区域实践。
“红心石榴籽”民族实践团由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郭耔郁同学负责,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系陈文泰老师为指导老师,郭耔郁、王贵星、张森、张凤怡、邱悦、黄永杰、王纯、刘博文、张子轩、刘雯10名成员组成。团队汇聚了考古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新闻学、广告学以及网络与新媒体等多个专业的成员,跨界融合、优势互补。
团队组合多元化,提供了广阔的研究视野和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极大地增强了团队在采访报道、报告撰写、历史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对记录研究援疆奋斗口述史提供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视角,具有综合优势。
通过团队的努力,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援疆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就和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促进中国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不惧困难赴边疆
艰苦奋斗谱新篇
本次口述史采访对象是乌鲁木齐市公安局退休警务人员郭春升同志。郭春升出生于安徽省,中国共产党党员。1959年在政府组织全省参与支援新疆时,自愿报名来到新疆。
团队成员首先询问了郭春升同志参与援疆工作的原因和初衷,以及在他心目中援疆工作有何意义。郭春升告诉同学们,当时为了加快新疆建设步伐,补充新鲜血液,江苏、上海、安徽及全国各地大量富有活力的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赶赴新疆支援建设。
年仅19岁的郭春升满怀报国热情和对新疆地区的好奇,自愿报名了此次援疆工作,成为众多远赴边疆的青年中的一员,并向同学们展示了当时参与援疆的支边证。经过将近一周的长途跋涉,郭春升和其他青年终于到达了新疆。他说,作为土生土长的南方孩子,新疆地区干旱的气候和风沙肆虐的环境最令人印象深刻。这便是他对新疆的初印象。
●务实肯干尽职责
攻坚克难护平安
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专业培训和学习,郭春升被分配到从事间谍调查和抓捕工作。一年间他和同事们破获了不少间谍案。他说那时市公安局条件艰苦,公共交通也不发达,外出查案只能骑单位公用的自行车,曾经骑行大约三十公里到昌吉查案,马路也不平整,去一趟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郭春升在此工作了将近十五年,几乎将全部的青春时光奉献给了维护边疆社会稳定的工作中,同时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工作经验。
1979年,郭春升又因表现突出,被推荐到了下属派出所任指导员,开展面积大、人口多、成分复杂的天山区的基层治安工作。虽然任务多、压力大,但郭春升仍尽力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应对突发事件,又要统筹管理片区治安的各个方面。在处理各民族关系时更要细心谨慎,平衡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切实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严谨求真修史志
赓薪续火传文脉
后来单位结构整改,部分科室合并管理,郭春升被调整到了史志办公室,主要负责天山区史志公安部分的编撰工作,编撰范围大概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末。
为了落实史料的准确性,郭春升不仅广泛查阅了现有的文字资料,还带领办公室部分成员实地走访了天山区内的几位老人,对相关史料进行了补充完善。在郭春升和其他修史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大量的史料记录得到了重新的归纳和整合,为传承该地区的历史记忆,赓续历史文脉,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贡献力量。
在对郭春升同志的采访过程中,团队成员深深地被他满腔爱国热情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所打动。
他还向成员们分享了工作中尊重民族差异,维护民族平等团结的故事,让成员们切身感受到了促进民族交往交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成员们也希望通过本次项目和日后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行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