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豫剧、喝胡辣汤,到豫书房看书,在豫园里跑步,我说的不是河南的哪个城市,而是我身后的哈密。有网友说他是河南远在天山脚下的兄弟。
在这里河南话特别好使,为什么?自2010以来,河南连续十四年对口援建哈密。
相隔2000多公里的豫哈情深,在“双向奔赴”之中,可以说是心心相印、亲情弥坚。哈密大地处处留下了豫哈情谊的见证。
从项目引进到人才援疆,从豫园、左公文化苑的落地到郑州市“哈密号”地铁开跑,从高规格校园建成,到“永久牌”教师培养……一个个卓有成效的项目,正生成一条条携手同行的丝带。
兄弟省区对口支援,这对地域差异极其显著,民族成分极为复杂的超大规模共同体的中国来说,已是常态。
比如1992年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建设,2008年对口支援汶川灾后重建,2020年对口支援湖北疫情防治,还有制度化常态化的对口援疆,对口援藏等。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向心力。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有的资源丰富,地大物博,有的市场活跃,经济发达,就像一个大家庭里面不同孩子禀赋不同各有长处,相互支持,这是手足之情,更是责任担当。
我在哈密了解到,当年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西征军里,有14个营、大约6000名士兵是河南人。他们来自支河南地方部队“嵩武军”。
哈密在唐朝时称为“伊州”,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被配上“伊州曲”广为传颂,传唱成了《阳关三叠》。
今天再唱要改一改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多故人
来源:
锋评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