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个地方,只要听说,你就会心驰神往;有这么一个地方,只要踏入,你就会怦然心动;有这么一个地方,只要接触,你就会魂牵梦萦……
11月10至11日,记者跟随“河南爱心之家”公益团队一行赶赴大美新疆哈密市开展一对一助学帮扶活动,跨越雪山、走过草甸,见证了一幕幕边陲警民一家亲的生动图景,聆听了一曲曲戍边稳疆民族大团结的动人故事。
马背上的服务队
“河南爱心之家”一行两天来驱车近800百公里,深入偏远的抵边乡镇、走进社区、寄宿学校和少数民族家庭,资助的20名少数民族学生,由哈密边境管理支队所辖相关派出所筛选出受助名单,一一对接。哈密边境管理支队支队长张德鸿、政委沈建帅安排部署帮扶助学工作,要求全力支持,协力把好事办好办实,让边疆少数民族兄弟切实感受到来自河南的爱心善举。
10日上午,在伊州区乌拉台哈萨克民族乡举行的助学金发放仪式上,受助学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场表演自己编排的民族舞蹈表达感激之情。乌拉台边境派出所教导员杨志忠熟悉乌拉台村6名学生每个人的家庭情况,他说,“听说你们大老远地从河南来发放助学金,孩子们都高兴坏了。”
相较于内地“十里八村”,新疆地域跨度大,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距离动辄上百公里。驱车近百公里穿过东天山隧道,来到海拔2800米的伊吾县前山乡寄宿制学校,受助的哈萨克族学生塞丽曼·俱马白克红扑扑的脸庞冒着热气,激动得不知说啥好,民警用哈萨克语叮嘱他,要记着河南叔叔阿姨们的这份心意,用优异成绩报答大家的关爱之情。这里的民警几乎都会几种民族语言,这是基本要求,方便与民族兄弟沟通。
位于哈密市伊吾县西端的前山乡此时已是天寒地冻,横亘的天山白雪皑皑,牧民在草场运输着成捆的越冬草料。“由于前山乡的地理位置处在山口要冲,天气变幻莫测,一年当中有超过半年时间都是冬季,风雪自然灾害频发,我们要时刻做好救援准备。”前山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毅说。
前山乡辖区大部分是草原戈壁,辖区牧民居住的也比较分散。从2013年开始,派出所便成立了一支由党员民警组成的“马背服务队”。
在派出所党建室,一张张风雪救援、踏雪巡边的照片见证了“马背服务队”戍边为民的故事。自成立以来,“马背服务队”无论酷暑炎夏还是狂风暴雪,只要群众有需要,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10年来,“马背服务队”先后从暴风雪中救助群众727人,挽回经济损失900余万元。
幻彩湖边的“五彩冰峰”
喀尔里克冰川脚下的盐池镇因盐湖而得名。随行的伊吾边境管理大队队长王硕介绍,海拔1896米的盐池湖,湖面近30平方公里,作为典型的内陆蒸发湖,湖水颜色时有变化,又被人们称之为幻彩湖。幻彩湖的神奇在于它随着天气的变化会呈现出红、紫、粉等不同色彩,由此,当地牧民还风趣地称为“天气预报湖”。
在盐池边境派出所所长克依木·艾买提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努尔币卡·吾瓦提汗、尤丽吐孜·阿布都热依木两名学生家中看望。当听民警说,河南爱心之家将资助孩子到高中毕业时,学生家长不时擦拭眼角的泪水,热情招呼远方的客人到铺满地毯的客厅就坐。
盐池边境派出所民警结合幻彩湖的地域特色着力打造“五彩冰峰”党建品牌,派出所党支部围绕“红色支部、橙色警示、蓝色治理、绿色发展、金色队伍”的目标,建设一支戍边稳疆的过硬队伍,把服务边疆群众落实到每一件实事上。
今年5月,派出所接到辖区牧民报警,冰川脚下的放牧点102只羊走失,牧民担心连日降雪将羊群掩埋冻亡,请求帮助寻找,民警第一时间启动救援预案,顶风冒雪赶往羊群走失区域开展搜寻工作,经过近11个小时的搜救,最终在距离放牧点5公里外的一处山坡上找到了走失羊群,为牧民挽回损失近11万元。
派出所挂满了群众送来的锦旗,每一面旗帜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故事。盐池边境派出所民警像喀尔里克冰川一样驻守在天山山脉,在幻彩湖边描绘着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新画卷。
淖毛湖畔的“工作站”
一路向东穿过伊吾县城,继续行驶120余公里,我们来到哈密市的经济重镇淖毛湖镇。
在淖毛湖边境派出所,河南爱心之家给回族学生马万玉、哈萨克族学生阿依江·哈尔肯发放了助学金,并勉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以后要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马万玉说:“我一定会好好努力,长大以后也要像派出所的警察叔叔们一样保卫祖国。”
“淖毛湖镇的主要支柱产业是煤矿产业以及其延伸出的煤化工新能源产业。”淖毛湖边境派出所教导员王伟介绍,位于淖毛湖镇的伊吾县工业园区入驻企业60余家,拉动就业人数2万余人。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流动人口的增加,淖毛湖镇的社会治安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淖毛湖边境派出所所长张学良说,“我们与新池边境派出所联合成立了‘淖毛湖区域流动人口工作站’,通过信息采集、归类建档、分级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营造淖毛湖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今年以来,伊吾边境管理大队共办理边境通行证7.8万余张,走访流动人口3.7万余人次,开展法律法规宣传300余场次,为流动人口解决实际困难2800余件,化解因流动人口引发的矛盾纠纷400余件,用实际行动有力地维护了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下马崖的“枫桥所”
在戈壁深处的边境乡下马崖乡,一片红色“枫景”引人注目,矗立在下马崖边境派出所门口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石碑格外醒目。
在举行完助学捐赠仪式后,我们走进该所党建室,参观荣誉展,为他们的感人事迹所震撼。2021年,值建党百年之际,该所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22年获得全国第二批“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
“我是今年3月分配到下马崖派出所的,记得刚来时,所领导就把我带进荣誉室,让我感受老一辈民警的故事和精神。”民警刘志晨说。据介绍,解放初期的下马崖除了贫困,更是一个匪患横行的战乱之地,在伊吾保卫战中牺牲的12名烈士长眠于此。1964年派出所组建以后,民警擎起革命先辈的旗帜,让民族团结之花绽放在东天山下。
派出所院内的一幅壁画,描绘的是一辆车、三个人行驶在赶往医院途中的场景。“这幅画出自我们乡农民画家茹则瓦妮罕·库尔班老奶奶之手。”刘志晨说。
故事发生在1976年,当时,刚生完第二个孩子的茹则瓦妮罕突患重病,民警们连夜开车护送她去哈密医院,挽救了她的生命。后来,她决定用画画来表达自己一生的感激之情。40多年来,奶奶一有时间就拿起手中的画笔,记录着下马崖警民团结一家亲的生动画面。
上个世纪末,派出所民警与群众一起历时3年战天斗地,共同修通了下马崖乡通往县城的第一条柏油路,结束了村民进城难的历史,打开了走出戈壁、走向致富的大门。在派出所院内记者看到一口水井,这口由民警开凿的“爱民井”滋养了全乡百姓,他们还修建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的水库工程“连心坝”……
民警何春明当兵时是名后勤兵,对修修补补的事比较在行。2019 年分到派出所后,少数民族群众住上了楼房,他购置维修工具,扮起了“城市物业”的角色。这些年来,何春明走家串户帮助群众修水电、疏马桶、补轮胎,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有事找何师傅”成了群众的口头禅。他储备的维修工具多达上百件,曾经的小工具包如今变成了一座库房,他也带出了很多热心服务群众的民警徒弟。
“时刻把群众放在心上”,下马崖边境派出所围墙上竖着这样的标语。多年来,派出所帮助群众开办“爱心馈店”,和当地党委、政府一道推动开发辖区各类特色产业。下马崖边境派出所教导员张亮介绍,近两年,哈密边境管理支队党委联合下马崖乡党委发出“走回下马崖、家乡建起来”的号召,派出所民警帮助群众发展红色旅游经济,种植特色农产品,让老百姓共享团结稳定的发展成果。
返程时,我们在伊吾边境管理大队停留,对面山顶上“胜利峰”三个红色大字熠熠闪光。王硕说,伊吾县是革命圣地,“胜利峰”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我们一定把红色基因融入哈密边境民警的血脉中,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朱殿勇 通讯员 姜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