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河南省第十批援疆队伍进疆以来,河南省自然资源厅着眼十三师新星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承接新职能和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发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人力资源优势,积极组织开展“小组团”柔性援疆。先后选派1名规划管理专业骨干、1名林草专业骨干、2名土地储备专业骨干和3名矿管专业骨干到师市开展为期3个月到一年的柔性援疆,助力师市升级规划和林草业务管理,推动规划馆建设和林长制的有效落实,开展土地储备和矿管业务制度建设。还先后组织13批50余人次的“小组团”专家团队支援开展土地航测和项目验收等重点工作。
助力组建整治储备机构。借力援疆平台,组织赴八师、十二师,郑州市等单位学习调研土地整治和储备业务,助力组建并完成师市土地整治储备机构的人员招录、培训和相关制度建设,申报并协调推动师市土地储备机构进入国家储备机构名录,组织师市土地整治储备中心与原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和郑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结对共建,推动师市土地整治储备机构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3次派出专家组赴师市调研指导土地整治和储备中心建设和业务开展。选派土地储备柔性援疆小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新星市储备土地综合开发实施细则(试行)》《关于进一步深化第十三师新星市土地储备制度改革加强储备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两个文件,帮助师市拟定土地储备工作制度和土地收储程序,搭建土地储备工作的“四梁八柱”,推动了师市储备土地综合开发进程。
助力实施土地整治项目。从原河南省土地整理中心选派专家团队,助力师市重点解决兵团屯垦戍边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十三师红山农场片区红星一牧场子项目设计不足导致灌溉系统堵塞的难题,推动项目顺利通过兵团终验。借鉴河南经验,起草并提请师市党委常委会审议下发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引入国有资本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打通国有资本进入师市土地整治项目的通道,破解师市土地整治项目财政资金不足的难题。积极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师市首创性地实施2021年度红星二场、黄田农场9个土地整治项目,和2022年度黄田农场、火箭农场6个土地整治项目,共整治土地21917.48亩,新增耕地面积3913.76亩。为新星市建设提供要素支撑的同时,还为师市节省1个多亿购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经费。
助力开展“找矿行动”。着眼十三师作为兵团矿业强师,但找矿力量不足的实际,推动师市与原河南省地矿四院开展战略合作,派出40名余专业人员进疆开展找矿行动。截至目前,已划出成矿远景区带9处,找矿靶区17个,确立了具有工业价值新发现矿产地7个,涉及金矿、铜矿、硅质原料矿、饰面花岗岩矿,潜在经济价值约40.9亿元。黄田农场已拍卖1处砂石矿,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00万元。
助力升级规划和林草业务管理。选派2名骨干开展柔性援疆,助力完成“三区三线”数据的采集、整理、上报,指导中心城区规划沙盘、智慧城市数字平台和“援疆厅”建设施工,帮助师市完善“多规合一、多证合一、多审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的规划工作机制;起草、完善林长制各项工作制度,组织培训师市各级工作人员一百余人,指导全师市开展推行林长制,助力起草《第十三师新星市林业和草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第十三师新星市人工防护林管理办法(试行)》等,指导规范林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和项目管理,开展国储林建设和林业碳汇试点申报工作。
助力建设不动产登记“互联网+”。助力争取资金并对师市不动产登记系统按照“互联网+”要求进行升级,对师域内建设用地和地上建筑物进行权属调查,完善12078宗,房屋65466户权籍数据更新。经专家验收,“该系统在自治区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新系统实现了金融协同办理、不动产登记电子证照使用、不见面抵押和登记业务的网上受理、查询、缴费以及团场受理、中心办理、邮寄送达等功能,形成了“网上可查、正常可用、流通无阻”的三大优势,实现了从“最多跑一次”到“一次也不跑”的跨越。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至4个工作日。疫情期间业务不停,解决了群众在不动产登记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了职工群众的获得感。
河南省厅始终坚持“人员精选、发力精准、成效精彩”的“三精”原则和“前方组团、后团支援”的联动模式开展小组团智力援疆,放大了援疆综合效应。师市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河南援疆十三师指挥部干部人才办主任王军胜介绍说。
(供稿:十三师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王军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