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脚下,一座快速崛起的红色新城里,处处闪动着中原儿女忙碌的身影:
十三师红星医院内,心内专家高传玉、骨科专家高延征、神经内科冯周琴等河南名医接踵而至,带动着门诊量不停往上翻;十三师文化馆内,豫剧《朝阳沟》、话剧《红旗渠》、交响合唱《兵团颂》等文艺精品接续上演,如汩汩清流滋润心田;兵团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新疆瑞克沃新材料和洛阳双瑞风电开足马力生产,产销两旺带动着产业转型升级……
一次“牵手”,带动民生事业明显改善
“嘀嘀嘀”报警音渐消,监护仪上各项指标趋于正常,红星医院儿科主任孙健伟紧锁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
这是一个体重不足900克的新生儿,出生后便从产房送进了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孙健伟带领医护团队展开抢救治疗,一周后,该婴童的情况才稳定下来。
不停说着“感谢”的患者家属,并不知道眼前的大夫来自2500公里外的河南,更不知道的是,这是他第三次援疆。
2017年,孙健伟从河南省人民医院来到红星医院,开展了半年的援疆,就此与十三师结缘。2020年,他作为技术人员再次援疆,这一次,按照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指挥部“任实职、分实工、担实责”的要求,被正式聘为儿科主任。一年半的援期结束后,他又主动提出了延期。
3年来,孙健伟在红星医院推广应用无创呼吸机、气管插管常频及高频呼吸机,带领团队成功救治了1500多名危重患儿,开展多台首例手术,组织申报的十三师危重症救治中心正式挂牌,推动医院的儿科晋升为师级重点专科,为哈密危重新生儿撑起了“保护伞”。
在红星医院,还有多支“河南力量”跟孙健伟并肩战斗。河南援疆组建了跨省医联体,由四所大学、河南省人民医院对口支援红星医院,成立以“中原学者”领衔的“十大名医”工作室,常态化开展多学科、多专家会诊,创造性启动豫兵“空中课堂·半月谈”,带动红星医院门诊病人从24.9万人次增加到54万人次,翻了一番,一大批危重病人在家门口得到救治。
2020年3月,河南180名教师进疆支教。这是部分支教教师从河南启程。
在十三师新星市,更多的“河南力量”跟兵团人奋战在一起。“组团式”开展教育援疆,河南1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帮扶筹建新星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实验中学对口帮扶红星高中,省第二实验中学智力托管新星一中,“中原名师”牵手“红星名师”组建100个教研团队、开展100项省级课题;“点对点”开展组织援疆,新乡等8个省辖市106个乡镇与师市80个连队、26个社区开展结对共建,16批次368名管理人员到8个团场开展柔性援疆,600多名骨干人才到水利、公安、商务、多部门开展业务援疆……
河南援建的十三师文体活动中心已经成为当地一地标性建筑。
“每一个忙碌的身影,都彰显着河南援疆工作的用情用心用力。”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常委、副师长朱自锋说,3年来,第十批河南援疆人员与兵团干部职工携手并肩、攻坚克难,给十三师新星市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描绘出豫疆情深的生动画卷。
一场演出,让汩汩清流滋润心田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3月16日晚,在十三师文化馆,话剧《红旗渠》精彩上演。630人的剧院内座无虚席,掌声一阵高过一阵。
哈密市胡杨艺术团团长齐振荣带着团里40多名队员,早早地来到演出现场。“河南排演的豫剧《焦裕禄》《朝阳沟》《重渡沟》,话剧《兵团》《红旗渠》,我们是一场不落、场场必看,看创作思路、看表演技巧,获益匪浅。”齐振荣说。
话剧《红旗渠》是由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创排,曾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已经巡演600余场。“这一次我们在哈密和十三师连演6场,场场爆满,受欢迎程度超出我们的预想。”河南省话剧艺术中心主任王文全说,这也激励着全体演职员继续推出更多的文艺精品。
河南文化援疆项目《兵团颂》进疆开展演出。
河南文化援疆项目话剧《兵团》进疆演出受到欢迎。
不仅仅是把河南的文艺精品带到兵团。河南省充分发挥文化大省优势,多次组织编剧、导演、作曲等人员到新疆采风,深入兵团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素材,陆续推出反映兵团创业史的话剧《兵团》、交响合唱《兵团颂》,反映兰考女工在新疆采棉电视剧《花开时节》,采访百名军垦老兵拍摄《记忆留存十三师》等一批文艺作品,在当地受到欢迎。
文化润疆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河南援疆瞄准青少年开展“筑基”工程,连续两年举办“豫哈少年行”夏令营手拉手活动,组织两地200名各族师生手拉手、结对子,共同录制《了不起的少年》特别节目并在河南卫视播出,组织编写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读物《雪莲牡丹一园香》《黄河天山共明月》送进校园,让两地青少年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了一起。
维吾尔族姑娘夏伊代·阿不来孜,是十三师新星市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当看到河南援疆让团场、连队的职工住上了新楼房,让学生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教室,她发自内心地感激。在河南援疆老师的指导下,她爱上了河南豫剧,无论《花木兰》还是《穆桂英挂帅》选段,都唱得字正腔圆,成为校园里一道文艺风景线。
一项投资,推动产业链提档升级
在兵团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瑞克沃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采煤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煤矸石,经过破碎、制粒、筛分、除尘 、烧结,变身成微米级的颗粒,成为开采石油必用的压裂支撑剂,每吨售价2000多元。
这家原来在河南新郑的企业,在河南援疆的牵线搭桥下,在十三师新星市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得益于河南援疆的大力支持,这个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援疆指挥部成立专班跟踪服务,还拨付600多万元援疆资金,支持我们建成省级技术试验中心暨产学研一体化项目。”公司总经理黄炜介绍。
如今,这家企业研发的以煤矿固废为原料的压裂支撑剂及制备方法获得国家专利,已经攻破直径低于20微米颗粒的生产工艺,一期投产每年可处理煤炭固体废弃物30万吨左右,生产石油压裂支撑剂20万吨,产品直销克拉玛依各油田,供不应求。
4公里外的洛阳双瑞风电公司内,70多米长的厂房一眼看不到边,6条生产线开足马力生产。“现在生产98米长的风电叶片,是目前疆内制造最长的。”企业负责人说,在河南援疆的牵线搭桥下,企业不仅实现了“提档升级”,还极大地拉近了销售市场的距离,为发展赢得了主动。
河南援疆在郑州市举行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招商引资宣传推介会。
三年来,河南援疆主动融入十三师新星市的发展大局,助力师市建立涵盖各行业、计划总投资853.3亿元的产业和基础设施两个招商项目库,连续3年在郑州举办产业招商推介会,签约项目150多个,总投资近600亿元,目前已落地项目30多个、总投资32.17亿元。
同时,依托河南省各级工会组织持续开展农产品消费援疆,累计销售干果、馕等农牧产品8000多吨,价值4.5亿元。投入援疆资金1000余万元建设新星市农牧民就业市场、黄田农场困难群众再就业基地,帮助1120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
“这三年来,我们河南援疆聚焦十三师新星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立足城市建设、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援疆持续完善对口帮扶体制机制,推动对口援疆工作理念、机制、抓手、平台迭代升级,实现人、财、物等各类援疆优势资源有效集成、整体效能更好发挥,为全力助推师市高质量发展做出河南贡献、续写了河南篇章。”河南省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十三师新星市党委副书记、副师长杨建国满怀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