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秋白菜能收入十二、三万吧!”10月24日,在村干部、驻村“访惠聚”工作队员及村民帮助下,伊州区大泉湾乡黄芦岗村村民马翠花很快就卖掉两车白菜,她笑着说:“我家共有30亩地,春天种的西瓜8月份销完了,在瓜地点种的秋白菜卖掉了一半多,目前行情还可以,能多挣点钱。”
工作队队员帮助村民采摘白菜。(受访单位提供)
黄芦岗村地处大泉湾乡政府以西7公里,此地原名黄龙岗,因30多年前这里方圆数里芦苇成片更名为黄芦岗,如今芦苇荡已成良田万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近年来,黄芦岗村结合发展实际,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村民种植玉米、大葱、白菜、辣椒、西瓜等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每年秋收时,除了成片棉田外,火红的辣椒、碧绿的白菜、洁白的翠绿大葱,在丰富田园色彩的同时,也让村民的“钱袋子”变得更鼓。
视频拍摄、制作|王一川
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黄芦岗村结合全村农忙秋收的实际情况,迅速行动起来,驻村“访惠聚”工作队、村“两委”自发组织宣传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在助农秋收的休息间隙,与村民共同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并结合生产实际开展交流讨论。
“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在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明建设上下工夫,不断提升村集体的经济实力,让各族群众尽享发展成果,提升生活品质。”黄芦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金刚说。
工作队队员和村民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受访单位提供)
“党的好政策是我搞农业种植的底气和信心。”村民张生荣说。今年他种了70亩地,40亩西瓜收入和投入持平。30亩大葱目前已销售了三分之一,按亩产4000公斤、每公斤2元的价格估算,每亩地收入可达4000元。“大葱今年能收入12万元左右,明年再把大葱和棉花倒茬轮作,每亩地还能享受到轮作补贴150元。”张生荣说。
村民张胜利则表示,通过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让自己更增强了发展农业种植增收的信心,“今后,我要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多元化种植,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让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张胜利说。
视频拍摄、制作|克衣木·卡德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一环,病虫害防治与农作物高产高效息息相关。然而,长久以来,哈密市农作物种植区分布广、基础设施薄弱、基层植保人员缺乏,经常导致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滞后,防治效率偏低。
今年春天,使用河南援疆资金建设的“哈密市农作物病虫害区域监测预警应急防治中心”项目落地哈密市。眼下正值秋收季节,该项目投入使后的情况如何,对全市农作物种植业带来哪些变化呢?
病虫害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志娟摄
10月25日,记者来到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这里安装有LED大屏及配套操控设备。
哈密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植保科科长卡得尔·阿不都热衣木告诉记者,哈密市农作物病虫害区域监测预警应急防治中心项目由河南援疆资金投入750万元,配备有病虫害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还有技术指导车、应急指挥车、防治打药车、飞防无人机、大型植保器械库等现代化设施设备。
“目前哈密市域常见的10多种农作物病虫害都在系统的‘掌控’之下,这套系统极大提高了植保人员的工作效率。”卡得尔介绍,病虫害物联网数据分析系统分别连接伊州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的观测点,从一区两县监测点采集到的农作物病虫害情况实时反馈在系统中,如遇异常系统会自动预警。同时,以往的每日数据会以坐标、图表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植保工作人员从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以伊州区8月初的监测数据为例,系统坐标和图表中显示,2022年8月4日棉铃虫5头,2022年8月5日棉铃虫17头,2022年8月6日棉铃虫10头,2022年8月8日棉铃虫2头……“系统在8月5日这天预警:棉铃虫进入繁殖高峰,我们就会立即通知棉农喷洒农药,第二天,虫害数据自然就下降了。”卡得尔说。
在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观测点,智能型虫情测报灯收集的田间飞虫装满了收集箱。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志娟摄
卡得尔告诉记者,不仅是预警病虫害,这套系统还能测报灾害天气。记者跟随卡得尔来到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观测点,这里的设备有三大件:智能型虫情测报灯、孢子自动捕捉系统和气象监测系统。卡得尔打开智能型虫情测报灯,成百上千只各类飞虫的尸体装满了灯下的收集箱。
卡得尔说:“这些设备安装后,哈密市农作物病虫害的数字化监测有了进一步的科学依据,让我市在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绿色防控等方面变被动为主动,朝着农业技术的智能化、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种棉大户高利中站在一望无际的雪白棉田里,说起今年棉田的病虫害防治和棉花产量,高利忠很满意。他说:“今年农业推广中心在园区安装了病虫害监测系统,棉花病虫害的确减少了,农业科技现代化对农民真的很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