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花开,新星芬芳
——师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掠影
城市因文明而绚丽,生活因文明而美好。
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人人“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生活,还有个个“知礼仪知荣辱”的社会风气。
职工群众在广场上练太极。资料图
城市风貌日新月异、街道靓丽整洁、交通安全畅通、市民文明有礼……一幕幕城市文明景观融汇成师市的魅力“底色”,彰显出文明创建工作的“靓色”。近年来,师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履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持续深化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着力提高师市干部职工群众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着力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也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文明创建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师市的文明创建工作,无疆界,有力量。
“第十三师新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月”启动仪式暨“讲文明礼仪”文明实践主题日活动现场。资料图
01 红色基因代代传下
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热土,也是一片红色基因薪火相传的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和兵团视察时指出,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7月18日晚,由河南歌舞演艺集团与师市历时6年之久共同创意策划、携手编排的河南文化援疆项目——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兵团颂》再次在师文化馆倾情上演,兵地各族干部群众尽情享受文化盛宴。
大型情景交响合唱《兵团颂》。资料图
8月1日晚,师市首部集中展现红星渠修建历程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红星渠两岸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创剧目——大型情景组歌《红星渠的故事》正式上演。《凯歌进新疆》《戈壁滩上扎营盘》《我筛陶粉也光彩》等13个节目真情再现了1951年至1953年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47团和48团在哈密二道湖及火石泉修建红星一渠和红星二渠的动人场景,以及多年来红星渠两岸发生的沧桑巨变和感人故事,歌颂兵团人屯垦戍边、变荒野为粮仓的开拓精神。
报告文学《天山故事》、图书《红星系列丛书》《重温红色岁月》《印记》及美术书法摄影作品集……一个个优秀的文艺作品深深鼓舞着师市广大干部职工群众。
“师市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其前身是延安时期的教导旅,1945年毛泽东主席授予其‘红星’代号,从此,‘红星’成为了这支部队永远的称号。”7月1日,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讲解员正在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
在博物馆里,游客通过观看图片、文字、实物、雕塑、视频等,深入了解兵团文化和历史。红星军垦博物馆已被评为兵团屯垦戍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兵团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自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以前团场没有房、没有路,经过一代代兵团人的不懈奋斗,如今的团场高楼林立,道路畅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场史馆真实再现了团场的历史变迁,看着那些老照片、老物件,我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黄田农场场史馆,团场退休职工高连武说。
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阵地,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切实加强阵地建设,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十三师在各团场、连队建设场史馆和连史室,各团场、连队纷纷响应,把场史馆和连史室打造成团场和连队光荣历史的“博物馆”、民俗风情的“纪念馆”、教化育人的“体验馆”。
游客在红星二场地窝子遗址参观留念。资料图
近年来,师市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和纪念设施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的精神谱系学习宣传践行,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师市各族干部职工群众正在红色传承中接续奋斗,一路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创师市辉煌。
02 典型引领新风尚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
一个个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就像一盏盏明灯,在师市播撒着光和热。他们中间有入选中国好人榜的沃热勒拜克·霍木哈依,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自治区劳动模范付江录,兵团道德模范王海玉、王海森……
为引导人们见贤思齐、争当先进,师市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评选宣介活动,通过群众推群众评群众选,树立了一大批群众身边可亲、可敬、可学的“最美典型”,构筑起一座座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高地。师市上下形成了学习道德模范、尊重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师市各单位推进兵团、师市好人故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连队、进企业、进课堂”的宣介活动,制作“学好人、做好人”的视频宣传片在兵师主流媒体播放,精心打造了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好人街、好人长廊、法治长廊等,在全社会营造争做新时代文明实践者和“学好人、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建立好人库,助凡人善举不断聚力;挖掘闪光点,为向德向善树立标杆;做好宣传面,让好人事迹涵养文明。截至目前,师市参与全国、兵团、师市好人评选人数达280多人次,3人荣获中国好人称号、7人荣获兵团道德模范称号、13人荣获兵团好人称号,71人荣获师市好人称号、1户荣获兵团首届文明家庭称号。同时,开展师市“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教师”“最美退役军人”宣介活动,推出30名各类先进典型人物;推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和“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加强未成年人美育教育。
在身边榜样的带动下,师市好人群体正越来越壮大。师市典型纷纷争当各种义务志愿的宣传员、联防员、排查员,通过好人代言、开展主题活动和履行社会责任等形式,积极传递“好人力量”,以榜样力量引领崇德向善新风尚。
师市干部职工群众,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03 志愿服务送温暖
在师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活跃在各类公益活动中,忙碌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为素不相识的人送去帮助和关爱,用实际行动为城市增光添彩……他们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志愿者。
“第十三师新星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月”启动仪式暨“讲文明礼仪”文明实践主题日活动现场。资料图
师市常态化举办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新时代文明实践展示活动,促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生活化。
每年开展“雷锋精神代代传”主题实践活动时,各团场纷纷利用赶集日,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以“出摊”的形式开展“3·5”学雷锋日便民服务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们全身心投入服务中,磨剪刀、理发、擦洗电动车……一片繁忙景象。现场来来往往的职工群众络绎不绝,便民利民的志愿服务,受到了职工群众的高度赞赏。
红星二场居民李先祥说:“这些志愿者服务态度好,服务很细致,我非常满意。”
雷锋精神代代传,人人都是志愿者。
一次次暖心服务、一桩桩惠民实事,师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了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凝聚起党群同心、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近年来,师市坚持“一团一品牌,一连一特色”的原则打造文明实践阵地,按照“一月一主题、活动常态化”设计,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家园”“学党史做公益送文艺 传播红色文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者在社区演出。资料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师市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达1.3万余人次,受益职工群众8.3万余人次;师市5个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入围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推选名单。各类志愿活动的开展,为师市志愿服务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用爱心传承文明、用真情奉献社会、用行动实现诺言,师市在志愿服务征途中,数以万计的志愿者携起手来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用实际行动书写筑城温暖篇章,于细微之处点亮道德之光,用凡人善举托起文明高度。
04 文明创建塑品牌
城市之美,不仅在“面子”,更在“里子”。
金秋九月,走进火箭农场十四连居民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平房映入眼帘,平坦干净的印花巷道、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随处可见的文化墙和景观小品,处处彰显着美丽连队的新面貌。
“路修宽了,上下水通了,出门就是花园,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美,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十四连职工王顺新说起连队的新变化。
游客在火箭农场百花园拍照留念。资料图
在淖毛湖农场二连、三连,一幅幅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画面正在这里展开。连队主干道上和居民小巷里,各类民族团结宣传牌错落有致。
平安巷、兴盛巷、富康巷……特色路牌不仅通向了连队11条街巷的居民家庭,更通向了176户职工群众的心里。
“不行春风,难得秋雨。”
近年来,师市把文明团场、文明连队创建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努力实现一团一品、一连一景,大力开展“推移风易俗、树文明新风”活动,各团场、连队开展文化墙建设、环境集中整治活动。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把塑形与铸魂有机结合,既注重推进规划设计、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又着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推进移风易俗,倡导世俗化生活方式,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淳化乡风民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红星二场航拍图。资料图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来的新变化新要求,师市大力培养职工群众文明行为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绿色环保理念。扎实开展“反对浪费、崇尚节约”文明行动,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引导干部职工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决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养成良好习惯,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善思者善谋,善做者善成。文明创建工作是师市干部职工群众的共同期盼,他们把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创建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入到生产生活之中,大力弘扬善行义举社会正能量,激发职工群众向上向善向美,擦亮城市文明底色,让文明之花开遍师市的每个角落。
05 春风化雨润心田
“中阮1把、扬琴1架、二胡8把……团场给我们器乐班新购买了不少乐器,壮大了阵地,让我们开展活动更有劲了。”红星一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器乐班负责人马伯川说。
为壮大团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红星一场利用专项资金,购买了相关设备,完善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各项功能。
文化铸魂,“软实力”成为“新名片”。
红星一场联合哈密市陶家宫镇开展元宵节庆祝活动。资料图
近年来,师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补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短板,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文艺精品创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周末,我常带孩子来图书馆看书,这里环境舒适,让人很放松。”火箭农场职工张晓梅说。
火箭农场图书馆现有图书5万余册,设有综合阅览室和儿童阅览室,丰富的藏书、优雅舒适的阅读环境,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全民阅读提供了有力支撑。
职工书屋。资料图
2016年、2017年,师本级每年拿出1000万元,各团场每年拿出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资金;2021年以来,师市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专项资金,推动师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师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竣工,师、团、连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师文化产业协会、工艺美术协会、观赏石协会先后成立,吸纳了师市、哈密市和疆内外知名文化企业加入。
2021年,师市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课开讲啦”“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举办合唱比赛、广场舞大赛、“百年华诞·我们的幸福生活”主题摄影展、“为党贺百岁·挥毫赞兵团”全国书法名家百人展等主题文化活动,全年累计开展“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266场次。
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师市组建的“欢乐一线”特色志愿服务分队“送文化下基层”活动,为基层群众带去变脸、戏曲、书法、舞蹈等丰富多彩的节目,丰富基层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送文化下基层”活动。资料图
文明创建,正在提升着这座城市的品质;德善之馨,正在涵养着这片热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风貌。
文明花开,新星芬芳。文明滋润城市,新星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