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毅担当“排雷兵”——记师市疾控中心火箭方舱实验室核酸检测团队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师市疾控中心火箭方舱实验室坚决承担起师市核酸检测任务,在师市疾控中心返聘专家张改玲的带领下,火箭方舱实验室30余名工作人员重新编组,24小时轮班,有条不紊地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只为按时出具核酸检测结果。
师市疾控中心火箭方舱实验室按照“严管细筛”要求,每天对重点人群和风险区域人群先采先检,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隐患,单日最大检测量达到9000管。在疫情防控初期,检测人员紧缺,工作压力特别大,河南省向十三师派出的多批次援疆抗疫专家持续增援,他们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大提高了实验室的核酸检测效率,缓解了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的现状。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一个精细的工作,每一个检测流程都需要严格规范的操作,不能有一丁点的马虎和失误,核酸样本上机检测80%—90%都是手工操作,必须边做边计算时间,一旦停下来,就会影响后面的检测速度。数据核对、核酸提取、扩增审核……这一系列看起来有条不紊的操作背后,其实都是和危险并存的。检测时,需要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丝毫不敢大意。由于重复的拆封、开帽、吸样、旋转盖帽,肩膀、手腕、手指因长期重复同一个动作,检测人员的胳膊变得麻木、酸痛,手指也变形了。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舱实验室的检测人员都咬牙坚持着。他们在进入实验室前,都会减少饮水和食物的摄入,即使实验室温度平均在36度左右,他们依然每天要穿着防护服至少工作八九个小时。闷热、缺氧、头痛、手指麻木、肩颈酸痛、汗流浃背伴随着核酸检测全过程,这是对检测人员体力、耐力、毅力的巨大考验。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喊过苦叫过累。检测人员刘玉新说:“其实每天很累,特别想休息一下,但实际情况不允许,看到堆成山一样的标本,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尽快完成加样工作,确保后续工作能按时按点进行。”
本轮疫情发生后,师市疾控中心火箭方舱实验室的检测人员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刘玉新、祁贺栋、苗新、朱友全都是50岁左右的老同志,他们和年轻人一样拼;团队中大部分是90后、00后,他们用瘦弱而坚强的臂膀承担起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重任。
战“疫”中显真情,逆行中显担当。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一个个感人的瞬间,彰显着师市疾控中心火箭方舱实验室全体检测人员的勇毅担当。
疫情无情人有情,师市疾控中心火箭方舱实验室全体检测人员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勇挑疫情防控“尖兵连”重担,当好病毒检测“排雷兵”,为早日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