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旅游兴疆”战略,8月1日、2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哈密市人民政府、兵团十三师新星市、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举办“喜迎二十大 豫哈情文化行”非遗交流活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吕承俊,哈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永民,兵团十三师党委常委、副政委、宣传部长潘朝印等领导出席活动并讲话。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吕承俊致辞
哈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孙永民向活动致欢迎词
兵团十三师党委常委、副政委、宣传部长潘朝印向活动致欢迎词
交流活动相继走进哈密市伊州区阿勒屯村、兵团十三师红星一场等社区,组织朱仙镇木版年画、平乐正骨、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交流展示和义诊活动,并向哈密市人民政府、兵团十三师新星市捐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哈密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兵团十三师新星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等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上述活动。
活动现场,非遗传承人分别捐赠了朱仙镇木版年画作品《十二生肖》,剪纸技艺作品《新疆是个好地方》。
与会领导现场体验非遗传统制作技艺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于洁向与会领导介绍捐赠非遗礼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继中为游客拓印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源于汉唐壁画艺术,有“桃符”演变而来。兴盛于宋、鼎盛于明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朱仙镇是中国四大历史名镇之一,也是中国木版神像画和新春对联的发祥地。朱仙镇木版年画主要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艺术风格独特;构图饱满、形象夸张、线条粗犷、色彩鲜艳,具有北方独有的民族艺术特色和重要价值。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传承人王琦、杨雅现场义诊
平乐郭氏正骨法是治疗骨伤疾病的民间中医疗法,又称“平乐正骨”“白马寺正骨”。起源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郭氏家族,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郭家世代居家乡行医,族内秘传,其后的几代传人都秉承祖训,致力于中医骨伤医学的发展、创新,使源远流长的平乐正骨由治病救人的民间朴素医技上升为造福人类的中华骨伤科学。新中国成立前盛传五世,以疗效独特、医德高尚而闻名。
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剪纸技艺传承人王飞指导游客现场剪纸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王飞是民革党员,又有河洛大工匠、高级工艺美术师、文化部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授予“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专业从事剪纸艺术的研究创作。他的剪纸作品构图严谨,生动传神,线条流畅,章法巧妙,千剪不乱,万刀不断,细如发丝,纤毫毕现,既有南派剪纸的细腻,也有北派剪纸的厚重,展现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达到了出奇制胜的艺术风范。
豫哈文化交流持续10余年,开展的文化交往交融活动使两地感情日益深厚,既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又推进哈密优秀地域文化和内地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此次活动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增进豫哈情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难得机会。活动将河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带进哈密,通过技艺交流、经验共享、文化交融,共同见证豫哈两地文旅融合的新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