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充分利用后方科学技术优势,以“创新团队”方式,开展“小组团”式精准帮扶,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同时进一步拓展科技合作空间与领域,增强科技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科技人才不断集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连日来,在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天之丰节能板材有限公司生产厂区里,新生产完成的“新能源可移动冷库”将交付哈密农产品加工企业,用于储藏哈密瓜、杏子等特色农产品。
这种可移动冷库采用太阳能发电,手机APP和电脑后台终端实时远程控制库内的温度和湿度,不同于传统冷库需要固定场所,它可大可小,随时可以移动,具有易搬运、综合成本低、投产周期短、使用灵活方便等优势,有效解决了果蔬、生鲜农牧产品预冷保鲜的难题,也成为企业拓展市场的“拳头产品”。
由新疆天之丰节能板材有限公司和豫新能源研究院合作研发的新能源可移动冷库已顺利通过测试,准备批量生产投入市场。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新疆天之丰节能板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高东峰说:“我们和豫新能源研究院合作,充分利用他们的科研优势,做到产学研深度融合,弥补新疆的冷链技术不足的问题。”
据介绍,从去年4月起,新疆天之丰节能板材有限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生产,子公司新疆天健冷链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项目的优化升级,一直与哈密豫新能源研究院进行此项目的研发、设计、生产,目前综合性能检测测试已经完成,本月起陆续上市。
新能源可移动冷库的投产,将实现特色农产品的“冷链全覆盖”的目标,创新的冷链技术,将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高东峰告诉记者,可移动式冷藏解决了两种储能,一个是机组用电的储能和在箱体里冷冻的储能。在田间地头只要有一个坚固的地面,一般民用电压就可以摆放使用,还有一种机组直接用光伏供电就可以。
“6月份国家商业检测中心对样品已全部检测完毕,也出具了相应的检测报告。预计年产能能达到3000至3500台,产生效益3亿多元。”高东峰说。
在新能源可移动冷库内,温度以及湿度均可精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以保证果蔬在最适宜环境下储存。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子毅摄
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建设是河南科技援疆重要援疆成果之一。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研究院完善了研究院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新申请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了研究院能源动力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矿物利用与煤化工研究所、冷链技术研究所等5个科研平台。2021年,研究院获批河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项目,探索开展了新型研发机构的科研平台运营新模式。
河南援疆干部人才、哈密豫新能源产业研究院院长、哈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副主任盛伟告诉记者, 通过平台建设,研究院与企业一起建立联合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一起进行从产品设计、研发、专利申请、论文撰写、研究生培养、博士后培养及产品性能开发生产,一直到拿到国家检测中心的资质,探索出来一种作为新研发机构新的运营运作模式。
如今,在盛伟带动下,研究院以开展产教融合为抓手,结合产业技术和人才的培养需求,优化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的管理到青年人才的培养,申请并获批自治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自治区中小企业志愿者服务工作站1个等,为研究院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目前,研究院已经完成制定行业团体标准3个,作为合作单位主持自治区重大专项两项,完成自治区高级人才培训项目两项,主持完成省级教改课题1项并实施应用;在新能源运维、新能源重大装备以及煤化工领域的技术开发工作也在逐步展开;申请专利10项,并与国家商用制冷设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合作,建立了我国西北地区首家冷冻冷藏设备检验检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