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在师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第3年。3年来,援疆工作队紧紧围绕新疆工作总目标、聚焦兵团职责使命,深入贯彻师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11345”发展思路,在维护稳定上当先锋、在产业援疆上谋长远、在智力援疆上结硕果、在改善民生上作表率、在交往交流交融上搭桥梁,为师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援疆力量”,赢得了各族干部职工群众的一致认同和广泛赞誉。
聚焦乡村振兴 深化结对共建
3年来,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充分发挥河南丰富的党建资源优势,在河南省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下,协调新乡等8个省辖市101个乡镇(街道)与师市80个连队、21个社区开展“点对点”结对共建,共同打造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将师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纳入援疆工作总体布局,“点对点”助力完善制度、建好阵地、建强班子。信阳市按照“五个一”标准助力红星四场建强基层组织,新县陡山河乡出资20余万元为红星四场十三连建设3.5公里饮水管道,解决405户1346名职工群众饮水困难。济源示范区创新推出“党建+宣传+文化+健身+休闲”共建模式,支持火箭农场建设场史馆、连队初心广场和百姓大舞台等党建阵地;分批组织火箭农场基层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赴愚公移山干部学院,与济源示范区180名党支部书记同堂学习培训。新乡市、三门峡市每年分别为团场连队举办两期党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三门峡市出资60万元帮助柳树泉农场建设连队道路,实现亮化绿化美化。驻马店市出资110万元支持红星二场建设。
聚焦智力援疆 强化人才支撑
3年来,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坚持把干部人才援疆作为最重要的发展战略,既输血又造血,着力打造“永久牌”干部人才队伍。
持续推进师市经济、教育、医疗、科技、文旅等“十大人才组团培养帮带工程”,2021年,累计选派35个班(批)次1026人到河南参加培训交流。邀请26位河南知名医疗专家来师市开展讲座40余场,依托援疆专家组织院内学术交流215场。组织20多批次100余名教学骨干人才来师市送教培训,举办专题讲座12场,采取线上和线下结合方式,培训教师2000余人次,还组织25名骨干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原名师高级研修班。围绕新星市设市建镇和“政”的职能转变人才需求,先后组织河南市场监管、统计等有关经济部门60多名专业人才打捆支援师市,助力承接新的行政职能和行政执法权60多项,建立规章制度100多个,构建管理流程70多个,支持30余项重点业务的建设发展。持续加大“小组团”柔性援疆力度,在正常的援疆计划之外,全年累计安排315人次进疆“小组团”服务。
聚焦富民兴疆 激发内生动力
3年来,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通过抓规划编制、抓项目储备、抓平台搭建、抓活动开展、抓承接转移、抓智库建设,进一步增强了师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围绕新星市设市建镇,利用河南资源,将河南省2021年给予师市“电力援疆”配额提高至10亿千瓦。邀请河南城乡规划研究院助力新星市城市规划,安排7000万元资金重点支持新星市发展。推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个国家级开发区对新星经济技术开发区、淖毛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开发区的对口援建。科学编制“十四五”产业援疆规划,“十四五”期间,河南省拟对口援助师市项目41个、总投资7.3066亿元,援疆资金5.67亿元。2021年,通过河南援疆引进落地企业8家,总投资18.92亿元。
聚焦民生惠疆 争取凝聚人心
3年来,河南省第十批援疆工作队坚持援疆项目资金重点向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贫困群体倾斜,将民生援疆援到了职工群众的心坎上。
倾力打造东疆医疗高地,全面形成上联省级“三甲”、下带团连、分工协作、四级联动的“1+1+12+38”师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21年,援疆医疗专家累计完成诊疗13195人次,会诊2721人次,完成手术527例。红星医共体发展迅猛,年门诊患者从24.9万人次增加到42万人次,增长56.55%。推动教育提档升级,协调教育部将“组团式”教育人才援疆计划从2个组团增加至5个组团,教育援疆人才达到266名。持续深化河南省实验中学对红星高级中学的组团援建,2021年高考再创新高,一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分别较去年增长2和2.4个百分点。协调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选派13名骨干组成管理团队,对新星市第一中学实行名师智力托管。组织河南省10所优质高职院校组团援建十三师职业技术学校,选派两批34名名师援疆支教。持续开展消费援疆行动,动员河南省各级工会、结对共建单位和物流、商超采购哈密瓜2300吨,价值1500万元;采购葡萄400吨,价值350万元;采购各类干果价值1450余万元,促进了团场职工群众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