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哈一家亲,同力谋发展。近年来,河南援疆积极贯彻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七次、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凝心聚力,尽河南所能,帮哈密所需,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助受援地哈密市各项工作向高质量发展方向急速前行。特别是今年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河南援疆前指)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为契机,全面助力受援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援疆工作“往实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努力谱写河南援疆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产业援疆 提高“造血”活力
羊肚菌,非常珍贵的稀有食用菌之一,生长环境独特,多在南方地区种植。如今,在河南援疆干部的积极努力下,喜阴生长的羊肚菌,历经一年多的技术攻关,在东天山培育成功。
2021年4月1日,一名种植户在伊州区大泉湾乡圪塔井村羊肚菌种植大棚采摘羊肚菌。(资料图片 伊吾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亚辉摄)
近日,记者获悉,伊吾县盐池镇12座羊肚菌种植大棚已到采收期。据新疆天山雪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忠介绍,这批羊肚菌是该公司在盐池镇试种的第一批,每个棚预计产量4吨左右,每棚预计收益2万元。
“每天用工15人,每人日工资150元,当地农牧民可以边学做工作,在劳动中培养种植兴趣,增长食用菌相关知识。”李彦忠表示。
作为河南援疆前指和哈密市农业农村局的重点招商引资企业,河南省中农种业有限公司在哈注册投资了新疆天山雪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种植的羊肚菌效益好,还能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大泉湾乡圪塔井村一组村民彭维亮的5个温室大棚,仅羊肚菌一项就有14.5万元的纯收入。“羊肚菌种植周期短,省水省工,投资少,效益比种其他蔬菜高。”彭维亮说。目前,借着第八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提出的扩大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的东风,企业正在把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到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一场。
羊肚菌经过精装,即将上市销售。(哈密零距离资料图片)
2020年进疆以来,河南援疆第十批干部人才充分发挥河南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等优势,紧密结合哈密市推进“三基地、三中心、三区”建设和兵团第十三师推进新星市建设的发展要求,围绕助推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援疆规划编制的促进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加强民族团结等5类96项130多个援疆项目,建台账、强督导、重推进,河南援疆产业园、兵地融合示范园、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等59个重点援疆项目建设正有序开展,扎实推进。 此外,河南援疆前指还充分利用洛阳牡丹文化节、西安丝博会等活动平台,组织招商引资小分队到河南、陕西、山东、广东等省市开展集中招商活动,签约项目7个,投资117亿元。河南能化集团、思念集团、龙成集团已与哈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智力援疆 提升发展能力
“我现在可以放心回河南了。”8月30日下午,来自河南省肿瘤医院的援疆医生张明川在交代完手头工作后说。
自2018年8月起,作为河南省“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张明川在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哈密市肿瘤医院)已连续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整整三年。
张明川(前排)与科室同事正在交流工作。(哈密零距离资料图片)
按要求,河南省“组团式”医疗援疆专家在受援地工作时间为一年半。作为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外科妇瘤科主任,张明川亲历了建组、建科室的过程,他深知科室存在的难关,“一切都是从零基础开始,从组到科室仅是搭建了妇瘤科的框架,关键的人才梯队还不成熟,所以我返乡返得不踏实。”张明川介绍,妇瘤科在肿瘤医院属于小科室,但因为接收的都是妇科三大肿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病例,所以在肿瘤医院又是举足轻重的科室。
张明川和科室同仁一起,从零起步,手把手、面对面,帮助妇瘤科逐步走向正规。如今的妇瘤科,医生从当初的3名增加到6名,整个科室对妇科三大肿瘤的放射治疗技术、方案越来越娴熟。
“梯队有了、框架建起来了,下面就是向更高、更好的水平发展了,哈密的肿瘤患者完全可以在家门口就医。”张明川说。
河南援哈,坚持人才为要,紧扣受援地实际需求,统筹推进干部人才轮换选派、培养培训、交流合作、实践历练,持续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其中,“组团式”柔性援疆开展以来,已“订单式”精准选派350名机关和基层人才入哈开展技术攻关和智力交流,启动援疆专项课题40项,填补技术空白3项,帮带培养当地干部人才300多名,实现河南省市、县、乡柔性援疆全覆盖;先后组织800多名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专家持续实施“名医名师援疆工程”“银龄计划”等,为受援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先后邀请700多名各领域专家在哈开展专题培训、学术交流110场,培训受援地干部人才6700人次;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依托河南省党校系统、“三学院三基地”、高等院校以及各行业系统培训资源,分层分类选派560名基层干部、科技骨干、技能人才到河南省开展精准培训、跟岗研修,为受援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组织200多名高水平专家通过在线咨询、技术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受援地解决技术难题48个。
全方位、多层次的智力援疆,让哈密各行各业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援疆专家手把手地帮带,面对面地教学,对我们的成长帮助非常大,让我们从零基础迅速成为科室骨干。”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外科放射科医生司马义·赛提说。
民生惠疆 凝聚发展动力
河南援疆一直以凝聚人心为目的,把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援疆工作的重中之重,谋长远、固根本,特别是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聚焦发力,解决好各族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为了提升受援地就业人员综合素质,河南省遴选本省10余所高校的20多名优秀教师,不仅组团帮扶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加强职业技术培训,还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推行“订单式”培训,为哈密域内企业精准培训350名专业技术人员。
围绕稳定就业助民增收,持续做好唱歌的果、安绣集团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并建成伊州区富民兴农市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贫困农牧民就业基地等8个重点民生项目,带动1150名群众就业。
在河南援建的巴里坤新安绣馆里,一位哈萨克族牧民正在刺绣。(哈密零距离资料图片 融媒体中心记者 普拉提摄)
9月8日下午,在巴里坤县刺绣产业园,来自巴里坤县萨尔乔克乡苏吉西村的哈尼夏·哈帕尔正和工友一起手绣《千里江山图》,这幅9.5米长的作品已完成近半。
作为一名哈萨克族妇女,哈尼夏在该产业园上班一年多了,目前月工资3000元以上。“这里有上千幅作品,在这里工作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增长见识,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机会,我要多学习,提高能力。”哈尼夏说。
除帮助哈密抓就业、促增收,河南省还组织省内20多家医院与哈密域内19家医院建立结对共建关系,“组团式”对口帮扶提升受援地医疗水平。建立卫生健康“云平台”,完善提升远程会诊系统、医疗急救体系和医共体建设,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河南优质医疗资源。
河南援疆前指伊吾县分指挥部选派17名河南医疗人才组团帮扶乡镇卫生院,有效解决淖毛湖等偏远乡镇外来务工人员就医难问题。“虽然我回河南了,但是哈密一旦有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我照样可以通过远程操作,帮助解决。”河南医疗援疆专家许刚说。
文化润疆 筑牢发展根基
“在这次抗灾救援中,学员们顽强拼搏的作风,不怕吃苦的精神,诠释了‘豫哈情深 守望相助’的深度交融。”8月初,哈密市人社局收到一份来自河南省人社厅的表扬信,信中对在河南省郑州市暴雨中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的40名哈密学员进行了表扬。
(表扬信影印件由哈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供,哈密零距离资料图片)
豫哈情深,携手共进。援疆以来,河南省发挥文化大省优势,围绕一个“润”,从细处着手、实处落地,不断通过建设文化润疆项目,加大文化互动交流、组团式教育支援等工作力度,引导哈密各族群众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进一步提升文化大院、图书馆、智慧书屋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启动豫疆历史文化交流基地等文化项目建设,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补齐教育短板。投资6000万元建设哈密市十六中,有效缓解当地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今年以来,河南援疆前指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线,开展“豫哈情·文化行”系列文化活动,先后举办“黄河文化与东天山”摄影展、“文化润疆、墨韵豫哈”书法展和豫版精品图书捐赠等活动;推动《焦裕禄》《情系天山》《兵团》等两地优秀文艺文化作品双向展演;持续提升援疆旅游专列专机运营水平,打响“丝路名城·甜美哈密”旅游品牌。
“文化润疆·豫哈少年行”活动(资料图片由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提供)
7月17日,200名豫哈两地的优秀青少年齐聚哈密,共同参加“文化润疆·豫哈少年行”——《了不起的少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特别栏目暨豫哈少年夏令营手拉手活动。
开幕式活动中,两地学校师生代表互赠联系卡、小礼物等,共同开展文化交流、互融互助活动,一同来到红星军垦博物馆参观。“此项活动能有效引导两地青少年更加热爱祖国,让文化润疆活动深入家庭深入青少年心中。”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第一小学副校长张伟振表示。
目前,河南援疆结合实施“十四五”规划,制定了《河南省文化援疆实施方案(2020-2022)》,从支持文化阵地建设、支持文化研究、支持文化创作、开展文化活动、支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支持文化宣传等6个方面规划实施27项具体行动。大力开展导向正确、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化交流互鉴活动,在豫哈各族群众间架起连心桥,推动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入脑入心,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各族群众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