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哈密市就今年1-7月份“旅游+”行动工作和商务工作进展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文体广旅局局长赵海燕和市商务局局长吴娉,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以下是发布会实录。
赵海燕在发布会上介绍了我市1-7月份“旅游+”行动的主要内容、进展情况及下一步重点工作。她说,今年4月,我市制定了《哈密市围绕“旅游+”贯彻落实自治区旅游兴疆战略实施方案》,实施旅游兴疆战略,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抓住旅游吸引力和客源引进“两个关键”,强化资源整合、品质提升和宣传营销“三个支撑”。今年1-7月,全市接待游客804.8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0.73%,实现旅游收入27.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37%。农家乐接待游客7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8%,实现收入352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6%。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有:乡村旅游持续升温、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专列房车强力带动、假日经济效应凸显、企业积极策划活动。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展旅游市场综合整治行动、加快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工作、规范旅游民宿发展工作、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做好巴里坤湖和高家湖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金色年华度假村、新雅艺术花园酒庄、国际奇石城、哈密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兰州湾子景区、头道河子景区等6家景区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工作、持续推进“途经哈密游哈密”工程、开展哈密美食宣传推广活动、研究谋划秋冬季旅游推广活动。
吴娉介绍了市商务局今年1—7月份商务系统各项指标完成情况、重点工作开展情况及下一步工作重点。1-7月,全市共引进各类招商引资项目100个,累计到位资金47.10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区外到位资金41.96亿元,区内到位资金5.14亿元。新建项目47个,到位资金17.60亿元;续建项目53个,到位资金29.49亿元。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28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批发业9.35亿元,同比增长6.4%;零售业30.53亿元,同比增长3.8%;住宿业0.44亿元,同比下降7.2%;餐饮业11.96亿元,同比增长8.6%。1-6月份哈密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327.38万美元,同比增长23.58%;进口总额:3862.66万美元,同比增长21.43%;出口总额:464.72万美元,同比增长44.68%。总体来看,商务系统各项指标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招商引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进等重点工作稳步推进。下一步,商务工作重点放在加快推动“一中心两园区”建设、招商小分队继续赴内地开展精准招商对接活动、加强对蒙交流合作,扩大口岸贸易、完善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乡(镇)组织农牧民家庭发展符合生产实际和网络销售标准的加工作坊。
新闻发言人在会上答记者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赵玉伟摄
哈密日报记者提问:哈密市实施“旅游+”行动对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
2019年,哈密市委提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旅游兴疆战略,实施“旅游+”行动,推进哈密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哈密市委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计划投资2.18亿元,其中:市、区(县)专项基金1亿元(文化和旅游专项基金各5000万元)、援疆资金8635万元、区(县)旅游专项资金3240万元,用于历史文化研究展示转化、景区提升、宣传推广、人才培养和惠游奖励补贴。
2019年,哈密市对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工作职责、工作组设置情况、工作机制进行调整,由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26个市直部门和相关单位构成成员单位,成立11个工作小组,明确会议制度、调查研究制度、信息联系制度等3项工作机制,以“抓旅游就是抓发展、抓旅游就是落实总目标”的思想,全力推进哈密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共召开4次工作会议,推进“旅游+”行动落地实施。
(二) 弥补哈密旅游“产品少”“宣传弱”两大短板。
“旅游+”行动提出的加强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提升改造、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农业、工业”融合发展、打造“四街区三夜市”、推出“春游唱响花海歌、夏游唱响甜美歌、秋游唱响丰收歌、冬游唱响冰雪歌”四季旅游线路产品,目的就是丰富哈密旅游产品,针对目标客户需求,解决“留下来干什么”的问题。特别是巴里坤古城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工作,市委提出加大工作力度,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全力保障,争取创建成功,实现哈密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东天山景区今年要打造观景道:盘山古道(S249南山口至松树塘)、寒松大道(S303天山乡至松树塘),巴里坤县打造花海林荫景观大道(S303红山农场至石人子乡),通过设立沿途停车观赏点,加挂旅游标识牌,实行全路段禁止随意停车管理,以花草树木和特色农作物点缀沿途风光,加强环境卫生和交通秩序整治。
产品有了,产品丰富了,怎么让游客来哈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旅游+”行动方案提出紧盯自驾客源市场,推进“途经哈密游哈密”工程,联合周边客源市场,推进“环东天山旅游合作”工程,面向全国客源市场,继续开通“援疆旅游专列”,面向疆内客源市场,开行“甜蜜号”疆内旅游专列。同时,通过创新媒体宣传、加强交通集散地、旅游节庆和口碑宣传,制作2019版系列旅游宣传品,抓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大力宣传推广哈密旅游,在唱好“新疆是个好地方”主旋律的基础上,推广“丝路名城,甜美哈密”和“哈密是中国最甜哈密瓜的故乡”旅游形象。
(三) 提升哈密旅游服务保障水平。
2019年,自治区旅游产业领导小组提出解决影响新疆旅游发展的“三难一不畅”和“三差一乱”突出问题,针对“三难一不畅”问题,哈密“旅游+”行动提出:一是建设43座旅游厕所,8个旅游停车场;二是新建G30星星峡、S303天山乡、S249南山口等3个公路旅游服务区;改造松树塘小镇入口市场和萨尔乔克乡就业市场两个公路旅游服务区。三是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星星峡、大海道、东天山、巴里坤古城、胡杨林等标准化自驾车营地建设。四是做好哈密雅丹景区、东天山景区、胡杨林景区的通讯信号全覆盖工作。针对“三差一乱”问题,哈密“旅游+”行动提出:一是实施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净化、绿化、美化行动,做好乡村、旅游景区及沿线风貌的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二是在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导游、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烹饪等短期旅游专业培训班,为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做好旅行社导游和景区讲解员培训,做到讲清历史、讲清风俗、讲清服务、讲清费用、讲好哈密故事。四是全面审核旅游景区、公路沿线、城市街区和旅游企业的旅游标识标牌。
哈密日报记者提问:请介绍一下今年哈密市围绕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出台了哪些优惠政策?
吴娉答:为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打造吸引外来企业投资的洼地效应,经市委、市政府讨论研究,已制定出台《哈密市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哈密高新区招商引资政策》,近期正在研究制定《哈密市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暂行》;哈密高新区产业扶持政策内容涵盖固定资产投资补助、上市补助、高新技术企业奖励、运费补贴、代建标准化厂房3年内免租等相关支持性条款。
哈密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哈密“旅游+”融合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赵海燕答:旅游和其他产业相加,实现1+1>2,催生产业新业态。“旅游+”业态不断丰富,融合演艺、体育、教育、农业、工业、金融、养老等产业,突破传统旅游行业的诸多限制,推动旅游行业供给升级。近年来,哈密市将“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升级的创新空间和主攻方向,发展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健康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形成新业态,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
“旅游+演艺”。在哈密王府景区打造大型实景剧——“伊州乐舞秀”,以张骞出使西域、解忧公主西嫁乌孙国王,清代回王宴请大臣、新时代新疆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园等不同时代的场景,展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展现出民族团结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中从未褪色。同时,巴里坤县和伊吾县也在创作《哪里来的骆驼客》曲子剧和《军功马》儿童剧。
“旅游+农业”。目前哈密市农家乐500余家,自治区级星级农家乐135家,农业度假观光点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个,乡村旅游示范村6个,乡村旅游线路10余条。2019年,打造东天山景区6000亩油菜花海、沁城乡百亩向阳花海、哈密国家农业科技区55亩“五色花海”、宝农万汇50亩马鞭草花海、200亩菊花花海、巴里坤高家湖、红山农场、花园乡、巴里坤湖3300亩油菜花、向阳花海,实现观光与农业的花海经济双丰收。
“旅游+工业”。近年来,三道岭蒸汽机车游、新雅酒业体验游、风光电观光游成为“旅游+工业”的新型代表产品。今后,还将逐步开发工业园区体验游、雅满苏钢铁文化游、哈密亚克斯矿石文化游等工业旅游产品。
“旅游+体育”。以“巴里坤湖湿地自行车赛”“哈密广场舞蹈大赛”“哈密雅丹之冬徒步比赛”“东天山赛马节”“巴里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阿肯阿依特斯大赛”等体育赛事为吸引,打造健身康体、运动休闲体育旅游融合产品。
“旅游+金融”。“途经哈密游哈密”电子支付平台,就是“旅游+金融”的一次新探索。组建的哈密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就是在积极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新模式,破除机制体制障碍,激活市场活力,壮大市场主体。
“旅游+研学”。研学旅游成为哈密各旅行社的重要旅游产品,例如:红色教育夏令营、走进名校夏令营、走进工业园区研学游、走进哈密瓜地研学游等主题研学旅游活动。哈密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园被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究实施教育基地”。
迈入“旅游+”时代,旅游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势不可挡。聚合式发展将为健康旅游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发展能量。坚持多点融合打造“旅游+”模式,用“旅游+”催生新的经济形态,产生“1+1>2”的效果,推动旅游产业由“小旅游”向“大旅游”转型,是哈密旅游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
哈密日报记者提问: 哈密市在旅游宣传推广方面与新媒体有哪些合作?
赵海燕答:今年,哈密旅游宣传推广工作非常重视与新媒体的合作,加强疆内外旅游频道、媒体联合宣传,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加大宣传覆盖面。
(一)与旅游卫视合作开展“吃瓜打卡”和中国旅游大会暨哈密全域旅游IP大会两大主题活动,围绕哈密市“甜蜜之旅”第十五届哈密瓜文化旅游节,以“瓜”为媒,点赞哈密旅游,使哈密瓜节成为一个从“端午节”持续到“中秋节”的百天系列活动,打造“哈密——中国最甜哈密瓜的故乡”旅游形象。围绕两大主题活动,开展哈密瓜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1元游哈密公益卡、制作播出专题节目、专家采风、媒体宣传等系列活动。
(二)与抖音合作开展“抖IN 美好哈密”大型抖音城市宣传活动。一是以哈密瓜文化旅游节为推广重点之一,强调哈密文旅节日属性和水果产地哈密地域属性,从而形成“吃哈密瓜-关注哈密瓜节-记住哈密市”的推广联动效应。二是利用抖音平台特有的挑战赛和网红资源,重点宣传推广哈密市的景区景点,告诉广大网友来到哈密去哪玩、玩什么、怎么玩。三是举办发布会,设立城市印象馆,设立抖音打卡点,线上线下活动联动,宣传哈密城市形象以及哈密文旅产业发展成就。
(三)借助新疆新媒体中心和主流媒体通道,加强哈密文化旅游和节庆活动专题宣传。“五堡桑葚节”“巴里坤环湖千人自行车公路赛”“伊吾下马崖清泉节”“巴里坤玫瑰花节”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通过新疆新媒体中心和主流媒体的报道,大大提升了哈密旅游知名度。“端午”假期,近30多家报纸、网站、新媒体平台、微博、自媒体平台发布系列活动稿件90篇,形成强大的旅游宣传阵线,哈密旅游成为新疆“端午”假期宣传热点。
(四)哈密新媒体对哈密文化旅游的宣传推广。“哈密零距离”“哈密发布”“哈密e游”推出“丝路名城,甜美哈密”“途经哈密游哈密”等系列宣传信息,全面展示哈密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
哈密广播电视台记者提问:今年1-7月份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态势,请问发言人,在今年招商引资工作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吴娉答:今年以来,商务部门把抓招商作为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按照在谈项目抓签约、抓落地,前期项目抓进度、抓开工的原则,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建立工作台账,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半月调度、月通报”制度,及时掌握招商引资项目动态信息,对招商引资项目存在的问题及时与区(县)及相关部门协调,确保问题得以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能够顺利推进。
(一)广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活动,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效果显著。
我们注重发挥区(县)、园区、市直部门相关优势和商会招商优势,分产业、分区(县)组建招商小分队,围绕目标区域和重点企业密集开展精准招商对接活动,3月底,哈密市组建制造业、农副产品加工小分队赴河南省开展精准招商洽谈活动;4月份组织区县招商小分队参加河南投洽会;6月份组织招商小分队赴河南、江苏开展产业招商活动;7月份组织开展第十五届哈密瓜节项目签约仪式,签约项目20个,签约金额281亿元,取得显著成效。8月11日,由市商务局党组书记王保军担任组长的哈密市招商小分队已经带领伊州区、哈密高新区等区(县)和有关部门赴广东、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开展招商活动,目前正在广东对接照明电器、家居、铝型材、石材加工等产业;
截至7月底,哈密市招商引资待建、在谈项目共计50个,其中:待建项目34个,在谈项目16个;伊州区项目30个(待建23个、在谈7个);巴里坤县项目10个(待建6个、在谈4个);伊吾县项目10个(待建5个、在谈5个)。
(二)建立招商引资洽谈项目跟办机制,重点项目推进力度效果明显。
市商务局发挥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作用,根据落地项目推进阶段提前下发派工单,告知责任单位主动对接企业,一次性告知相关办理需知,提前介入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让企业少跑路,加快前期手续的办理。
一是年初确定的重点推进落地的招商引资项目23个,其中已开工建设项目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59.8090亿元,分别是新疆中泰平界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产业供应链市场整合项目、河南超胜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巴里坤尖山子景区旅游项目、新疆新天辉物流有限公司哈密西部现代物流园项目、新疆宇之源光伏应用产业园建设项目等。
二是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1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70.6996亿元,经过认真对接梳理,8、9、10月份基本都可以开工建设。16个项目分别是:哈密凯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新疆博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废弃物焚烧项目、陕西集宝收藏品有限公司伊州区景点运营管理及开发项目、河南省鹤壁市阳光置业有限公司年处理3万吨废矿物油和1万吨废焦油渣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引擎,有力促进我市经济健康平稳发展。